兰迪•希尔茨(Randy Shilts,1951—1994),1980年代初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美国记者之一。
197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新闻专业,但作为出柜的同性恋者,在当时报社和电视台的恐同环境下难以找到全职工作。
做了几年自由记者之后,1981年,他进入 《旧金山纪事报》,成为国内新闻记者,也是全职报道艾滋病的首位记者。他一直致力于艾滋病报道,包括医学、社会、政治影响方面,他的作品因极具叙事性、将个人故事与政治和社会报道交织在一起而备受赞誉,因此,他被誉为“同性恋生活的杰出的编年史作家和同性恋问题的发言人”。
1988年,希尔茨荣获美国新闻工作者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杰出作者奖。
1999年,纽约大学新闻系将希尔茨的1981年至1985年的艾滋病报道评为“美国20世纪新闻作品100强”的第44位。
在写作本书期间,他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医生在他写完之前不要告诉他结果,以免影响他的客观判断。在把稿件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阳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药物AZT几年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发表于2025-01-22
世纪的哭泣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从宏观上来说,我们从小学习文化知识,继承的是东方人的思维。比如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意识于是看到一点点不利的苗头就必须采取措施。比如我们对于癌症对于艾滋病都是谈之色变的,而在西方人眼中,它们好像真的不算什么。这就是哲学中所谓的世界观指导...
评分我……哇的哭出来,太难受了,看完我一天没看书。 其实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就知道全球艾滋病患者目前已经超过七千万了。但那是统计数据,和真正看到这件事情怎么发生,完全不一样。 他们是比尔,盖瑞,尼克,保罗,他们是和我们一样有名字的人。我看着他们努力,但我知道,他们...
评分这本书的英文名是 and the brand play on,其实讲的意境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核心就是艾滋病的传播完全是人祸。各方人物为捍卫自己的权利做出的选择,让科研没有经费,健康宣传不到位,传染源不禁止。艾滋病白白传播5年后才幡然醒悟,然而覆...
评分原文刊于:北京青年报 采访人:张知依 受访人:步凯,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学院/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博士研究生在读。2013-2018年,供职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疫情当前,上海译文出版社几本和疾病有关的书都受到了较高关注,《世纪的哭泣:...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二刷三刷乃至n刷的书,虽然如此,初次看完以后仍然有很多感触。 艾滋病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然而在美国,它不被看作单纯的一种疾病。因为要求性解放乃至狂欢的生活方式,同性恋群体成为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在此,这种疾病便与同性恋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
图书标签: 艾滋病 纪实文学 纪实 非虚构 译文纪实 美国 科普 社会学
作者以广泛而全面的新闻调查,讲了一个故事:
艾滋病,为什么会在美国流行?
为什么在这场灾难中,时间就是生命?
故事是以时间为脉络呈现给大家的,在阅读过程中,你将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是如何在美国发现并扩散的,从中你将看到影响艾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种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中的个体。它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本书1987年获得石墙图书奖,作为20世纪美国同性恋历史上最具预见性的编年史,被译成7种语言。
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93年被HBO拍成电影,共获20项提名、9个奖项,包括1994年的艾美奖。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被《时代周刊》列为“百大非虚构经典”。
兰迪·希尔茨呕心沥血,从艾滋病刚在美国被发现开始,论及同性恋、血友病、新生儿、瘾君子、妓女等病患的生命现实,同性恋的政治盲目和政治渴望,医生孤立无援,媒体漠不关心,政府拒绝拨款,卫生机构互相推诿勾心斗角,科学家抛弃学术道德拥抱民族主义、声名和政治利益。大量的片段和细节拼出了完整的社会现实,这是美国人生存的真实世界。生命是因为什么而消逝的,永远都不该忘记。
评分近期看的瘟疫有关的书里最好的一本,纪实的力量大于反思,阐释。 作者把所有关键问题,临床的,流行病的,科学的,社会的,政治的,个人境况的问题,梳理地十分清楚,虽然有些事无巨细,每一个记者都想写这么一本书吧,也给当下流行病哪些面向至关重要提供了启示。 这段时间关注肺炎的同时,断断续续地读,有助于从目前令人窒息的现实中恢复,虽然书里的内容同样令人窒息愤怒,至少心里明白这是过去的事了。这种力量很大程度上是按时间线的写作方式带来的。 书中一个人物的作用完全是提供反思性的视角,同性恋色情在当时的产业化、奇观化、去人性化。之前对同性恋性解放运动完全缺乏了解,甚至因福柯的死把奇观化的性行为浪漫化为越界体验。 作者自己对艾滋语的反思也值得一读。
评分写得太冗长了,总的来说就是1981年艾滋病在美国旧金山出现以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政府没有拨款给到足够的研究经费,因为认为这是男同性恋的病,是非典型非主流美国人,直到1985年有异性恋感染的情况危急到美国白人男性后才引起重视,而这时美国艾滋病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万。80年代美国的艾滋病泛滥和70年代湾区的性解放,公共浴室性行为有直接的关系。
评分近期看的瘟疫有关的书里最好的一本,纪实的力量大于反思,阐释。 作者把所有关键问题,临床的,流行病的,科学的,社会的,政治的,个人境况的问题,梳理地十分清楚,虽然有些事无巨细,每一个记者都想写这么一本书吧,也给当下流行病哪些面向至关重要提供了启示。 这段时间关注肺炎的同时,断断续续地读,有助于从目前令人窒息的现实中恢复,虽然书里的内容同样令人窒息愤怒,至少心里明白这是过去的事了。这种力量很大程度上是按时间线的写作方式带来的。 书中一个人物的作用完全是提供反思性的视角,同性恋色情在当时的产业化、奇观化、去人性化。之前对同性恋性解放运动完全缺乏了解,甚至因福柯的死把奇观化的性行为浪漫化为越界体验。 作者自己对艾滋语的反思也值得一读。
评分节奏太慢了,有点需要耐心。 想到了《每分钟120击》
世纪的哭泣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