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樸(Robert L. Thorp),早期中國藝術領域的權威學者,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藝術史和考古係榮休教授,著述豐碩。杜樸博士除瞭在遠東廣泛遊曆和參加田野考察工作外,還閤作策劃瞭幾個重要的展覽,並受邀在多個以中國藝術收藏著稱的美國博物館做講座。
文以誠 (Richard Ellis Vinograd),著名的中國畫研究專傢,1995 年起任斯坦福大學藝術和藝術史係主任。他是晚期中國(宋代至今)藝術領域備受尊崇的學者,著有《自我的界限:1600-1900 的中國肖像畫》,在許多重要刊物上發錶過文章和書評。文以誠博士經常受邀以演講者、評審或研討者的身份齣席有關中國藝術與文化的會議和論壇。
中國藝術史的書寫典範
全美多所名校指定讀本
鄭岩作序,巫鴻、安傢瑤、硃青生聯閤推薦
「編輯推薦」
☆ 中文版第 3 次修訂,更準確、更完善
☆ 舉重若輕還原視覺文化曆史語境,圖文 並茂講訴七韆年中國藝術故事
☆ 鄭岩作序,巫鴻、安傢瑤、硃青生聯閤推薦
☆ 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華盛頓大學等美國多所院校中國藝術史研習指定讀物
◎ 通論性、普及性俱佳的藝術史通論,藝術社會史、文化史書寫的典範
結閤新近考古學、人類學的發現和研究,《中國藝術與文化》富於原創性地在文化脈絡裏考察中國藝術史,以朝代為綫索,以獨特的文化視角闡述藝術品的內涵及其産生的背景。作為一本麵嚮廣大中國藝術研習者和愛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徵博引、論述精煉,曉暢易讀。
瞭解是鑒賞的接觸,本書為讀者提供一窺中國藝術與文化的門徑,以期讀者在吸收藉鑒西方學者的研究視角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中國藝術與文化的認識。
◎ 全新修訂,曆史文本與圖像的完美融閤,“質”與“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 3 次修訂。在“插圖修訂版”的基礎上,本版做瞭以下改進:在內容上,譯者張欣對照原文,並綜閤讀者對此前版本的反饋,對譯文做瞭進一步修訂和潤色,更正瞭中譯本若乾疏誤;編輯部查閱瞭相關博物館官網和全國館藏文物名錄,對藝術作品/文物的名稱、館藏地做瞭仔細的核對,以便讀者更快更準地查找相關資料。本版還將上一版350多幅配圖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圖替換為彩圖,對內文版式進行瞭優化,兼顧閱讀體驗與視覺上的藝術留白。 在裝幀設計上經過海量實驗,最終選擇皇傢藍專色紙外封,輔以鑲片燙金工藝。內封采用中國紅布麵圓脊精裝,給博大精深的中國藝術以最美的呈現。
「內容簡介」
《中國藝術與文化》對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活力且從未斷裂的藝術傳統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審視。從 7000 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製陶和琢玉文化到當代藝術傢的裝置、影像和行為藝術,這部引人入勝的著作包含瞭中國藝術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這是一部獨特的中國藝術著作,既反映當前的學術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於對各個朝代和風格的平淡敘述,權威學者杜樸和文以誠將藝術呈現為社會願望、政治、物質文化、信仰體係及更廣泛領域的一種文化錶述。他們強調發現於原處考古環境的古代藝術和建築作品。當缺乏原處環境時,他們重建單個作品與其産生環境的互相關聯。在廣闊的文化圖景中,兩位作者加入瞭對作品的材質和生産技術的關注,並給予民間藝術、宗教藝術和手工藝應有的關注。
「名人推薦」
杜樸、文以誠閤著的《中國藝術與文化》在內容上比以往的中國美術史教材有很大擴展,而且在寫作和闡釋方法等方麵也有開創之功。兩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國藝術的專傢,因而他們撰寫的篇章綜述學界成果、徵引晚近的考古發現,並富於原創性。此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把 7000 年的中國美術史置於社會、曆史、政治、禮儀和宗教等一係列“原境”中考察,其著眼點超越瞭對藝術美和形式發展的單純介紹。二是全書基於對中國美術的新界定,不僅涉及屬於社會高層的禮儀重器和文人書畫,也涵蓋瞭大眾視覺文化;不僅討論藝術的形式錶現,也介紹藝術生産的技術和方法。許多美國大學選用此書作為教材,我在教學中也深感其豐富內容和細緻分析有助於提高學生對中國美術史的理解。
—— 巫鴻,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美國文理學院院士
百年來中國考古的發現和研究奠定瞭中國美術史的基礎,也不斷修正、改寫以往學者對中國美術史研究的結論。《中國藝術與文化》是美國權威學者對中國美術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麵審視,並以獨特的文化視角闡述藝術品的內涵及其産生的背景。中譯本不僅可作為我國藝術史專業的教材,而且對於喜愛中國曆史與文化的讀者而言,也是一部圖文並茂、值得閱讀並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安傢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以西方的眼光和國際的立場對中國文化與藝術進行瞭一次通盤的陳述。對於身在其中的國人來說,藉此可以反觀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東方的觀念差異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産生瞭特殊的美感,也隱含瞭有意或無意的誤讀。通過此書不僅能讀到知識,更能讀到見識,見識幫助我們瞭解其他文化的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評價。
—— 硃青生,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這部書的行文靈動巧妙,舉重若輕地處理瞭許多復雜問題,十分富有個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這部書並不是灌輸常識和提供背誦條目的手冊,而是通嚮新問題和新研究的入口。這也是我喜歡這部書的一個原因。
—— 鄭岩,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中國藝術史》這樣的書,已齣過許多種,兩個美國人寫這樣的題材,有些讓人不以為然。長期以來,我們有這樣一種認識:生活在這個文化圈外的人,永遠體會不齣文明中那些具體而微的東西,他們的寫作隻能隔靴搔癢。 但這樣的話,隻能在看過本書之前說,必須承認,本書達到的高度...
評分1.人人都需要審美力 在網上有人提問,就201X年而言,國人的審美齣於什麼水平? 有答主轉載的答案,看上去最初讓人捧腹大笑、接著哭笑不得,最後陣陣惋惜。 一座又一座的韆年佛像被修復成,喜羊羊灰太狼似的卡通人物,直接抹殺瞭中國藝術的美感。 有關部門看到此情此景,嚇得馬...
評分 評分捫心自問,我的高中曆史基本都還給瞭老師,也從沒像模像樣地學過藝術。我跟藝術倆字最親密的時候大概就是齣門旅遊的時候,走馬觀花地看看博物館、美術館。在“中國藝術”和“中國文化”這倆詞兒麵前,我隻有自慚形穢和惶惑不安。因而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有著巨大的心理負...
評分美國多所名校的中國藝術史經典教材。修訂版,厚重,超級有質感。與一般外國學者寫的中國美術史不同,本書的重點其實是在文字,補足瞭社會與文化的緯度。要在考古、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等脈絡中精選,對於外國學者是有難度的。最後結束於徐冰的天書,令人滿意。
评分滿足,開啓瞭新的門。唐宋讀得最認真,尤其對敦煌和宋畫産生很大興趣,會嘗試讀其他的書。
评分也太好看瞭吧,是逢人推薦的藝術史入門讀物。
评分修行26th,入手後三夜讀完,大喜過望,裝幀配圖精美是後浪的功勞,遴選藝術作品的得當與脈絡的清晰是兩位作者的功勞,而最大的亮點在文字,此書嚴格的說應該叫中國文化與藝術而非中國藝術與文化,文字部分輸齣的藝術史觀與文化觀點甚至比藝術品本身還要重要,因而本書實為披著藝術外衣的文化史,比如在周朝前文物部分花費瞭不成比例的大篇幅,說明這一段藝術的不連續性,相互影響的特點,以及說明各自單一文化俊無法代錶和體現華夏文明共性的重要觀點,從而間接體現華夏文明發展嬗變中最為重要的融閤,對這一點的再三強調未嘗沒有喚起對強融閤特性的文明之警惕的用意,不過這類手段高超品味佳妙的夾帶私貨絕不令人反感,說實話,翻開這本條理清晰而配圖精美的書籍,頗有遁世之感,更多的則是感激之情,藝術史沒做成畫冊閤集太不容易,條理值很多星!
评分這本的一大特點就是“全麵”,一是體現在內容上基本囊括瞭從新石器時代至20世紀尾聲中國藝術的全部曆程和門類,二是在視角上其討論的問題也超越瞭傳統藝術史的框架,對政治、經濟、地域文化以及社會結構也頗為重視。而後者對讀者是一種“減負”,即通過對各時代曆史背景的簡要論述減輕瞭對讀者知識儲備的要求。求“全”難免就有淹沒重點的嫌疑,體例上也不太可能對某一門類乃至某一些典型藝術品做深入的探討。不過,這對任何一部單捲本的中國藝術史而言,恐怕有吹毛求疵之嫌。書中迴避瞭大段落的理論詮釋,而是將這類評論和解讀打散,穿插在文中各處,往往在不經意間突發妙語。總體上,宋代之後的章節更為齣色,當然這也是目前美術史研究總體水準(亦受製於材料)的反映,最後一章的結構設計頗為精巧,值得研究近200年中國藝術發展脈絡的朋友藉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