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概覽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總報告
“冷戰”留下的曆史啓示
瀋誌華
目前,中美關係處於兩國關係正常化四十幾年以來最緊張、最危急的狀況。目前的狀態將朝著什麼方嚮發展?其結果如何?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和壓力?對於這些問題,不僅中國政府各部門都在思考,學界各領域也必須做齣迴答。作為曆史學者,特彆是專門研究冷戰國際史的學者,更是責無旁貸。當前中國的內部和外部條件與戰後蘇聯已有很大區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摒棄僵化的蘇聯模式後形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隻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主導的國傢戰略,堅持不當頭、不爭霸、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在解決具體衝突問題時頭腦冷靜,處置得當,中美兩國完全有可能也應該建立起閤作互利的新型大國關係。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一
斯大林是怎樣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蘇美從閤作走嚮對抗的路徑和原因
瀋誌華 餘偉民
二戰後期,美蘇之間國傢製度和意識形態的異質性緻使雙方的戰略互疑不斷升級,美國重返歐洲與蘇聯形成對抗。當前中國的內部和外部條件與戰後USSR已有很大區彆。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二
美蘇太空競賽:冷戰曆史經驗的一個重要視角
張楊
1957年蘇聯“衛星一號”的成功發射,宣告瞭“太空時代”的到來。美蘇之間迅速展開的太空競賽,美蘇各自大型太空工程無一不是冷戰政治、軍事、威信對抗的結果,沒有真正體現國傢的社會和經濟需求。曆史昭示,太空競賽得不償失,甚至會導緻兩敗俱傷。今天,麵對特朗普政府的“太空軍”計劃,唯一理性的選擇是推動太空閤作和太空國際機製構建,避免陷入“挑戰”與“應戰”的冷戰式惡性循環。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三
冷戰時期美蘇核爭霸的教訓與思考
詹欣
冷戰期間,美蘇以軍事力量優勢為條件,追求自身的絕對安全。雙方在你追我趕的過程中,推動瞭核軍備競賽的不斷升級。由於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美蘇都不敢貿然發動核戰爭,美蘇雙方都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製定原則,進行有限的讓步,進行核軍備談判,以保持力量的平衡。美蘇核爭霸,代價高昂。有關美國“衰落”的論調不絕於耳,而最終解體的是作為超級大國的蘇聯。當前中國麵對美國的強大壓力,應堅定奉行自衛防禦的核戰略,同時吸取蘇聯的教訓,避免與美國進行軍事對抗和全麵軍備競賽,爭取建立相互尊重、閤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四
冷戰時期美國的心理戰和宣傳戰
於群 白玉平
1947年以後,美國政府製定瞭“使用除直接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來反擊共産主義的總體冷戰政策,並由此開啓瞭和平時期最大規模的國傢心理戰戰略。美國心理戰行動有良好的製度保障、完善的評估和監督機製,得到美國私人組織和知識階層的全力配閤。美國的心理戰和宣傳活動是東歐轉型和蘇聯解體的重要推動力量。不過,作為特定曆史時期的有效手段,心理戰很早就顯示齣無法契閤常態國際關係發展的癥狀。冷戰時期過度關注心理戰,忽視正常的公共外交和文化交流,冷戰結束後未能進行很好的調適,這是後冷戰時代美國麵臨各種“文明的挑戰”的主要原因。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五
美國的經濟冷戰政策及其效果
姚昱
冷戰伊始,美國利用各種經濟手段遏製和削弱中國與蘇聯的實力。美國的經濟冷戰政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主要是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蘇各方的內政外交、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傢的立場和態度等重要因素的製約。美國的經濟冷戰政策雖然在某些時期有效地壓製和削弱瞭中國、蘇聯的經濟發展和實力增長,但並未對冷戰的結局産生根本性的影響。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六
冷戰時期美蘇圍繞德國問題的較量——三次柏林危機及其曆史教訓
葛君
美、蘇之間的冷戰直接導緻瞭德國在戰後長達45年的分裂狀態。兩大陣營圍繞著“德國問題”在歐洲展開持續不斷的角力和正麵對抗,其中最為直接的錶現就是分彆在1948年、1958年和1961年爆發瞭三次柏林危機,美、蘇軍事力量的正麵對峙把整個歐洲拖到瞭戰爭的邊緣。由於柏林市位於蘇聯占領區之內,這一特殊的地緣政治格局構成瞭此後在柏林頻繁爆發危機的直接根源。三次柏林危機都是由蘇聯方麵主動挑起的,但是卻並沒有得到有利於己的預期結果。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七
冷戰時期美國對朝鮮半島危機的認知與對策
梁誌
二戰結束前後,美國開始深度介入朝鮮半島事務。對韓國,藉助韓國軍事力量維護日本和其他亞洲“自由世界”國傢的安全;憑藉韓國的高速經濟增長說明資本主義製度相對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將駐韓美軍作為美國在亞洲投射的重要軍事力量,進而達到遏製中蘇和穩定地區局勢的目的。對朝鮮,美國長期存在兩大認知誤區。如今,在處理朝核危機的過程中,美國依舊認為,朝鮮黨政軍政策主張一緻,動武是處理朝鮮問題的最後選擇。作為半島問題利益攸關方,在相關決策中應充分考慮美國慣常的認知與對策,以防止中美之間發生不必要的誤判,並客觀地看待兩國在解決核危機過程中閤作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八
冷戰時期美蘇在非洲爭奪的得失與教訓
劉偉纔
從20世紀60—80年代末,美蘇在剛果、非洲之角、安哥拉等非洲的多個國傢和地區展開較量。麵對美蘇的爭奪,相關非洲國傢的一些力量錶現齣能在其中周鏇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如無切實持續的利益基礎和紐帶,它們不會堅持特定的立場,而隻會在特定的物質提供者之間轉換。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九
冷戰時期美韓同盟關係的形成與維係
陳波
美韓同盟的形成是美蘇冷戰在亞洲展開、加劇的結果。二戰後,隨著朝鮮半島的分裂以及李承晚政權的建立,美國開始捲入朝鮮事務。而朝鮮戰爭的爆發則直接導緻瞭美韓結盟。同盟締結後,因停戰狀態、半島統一、政治民主、經濟援助、對日政策等問題,美韓之間摩擦和矛盾不斷,但並未導緻雙方關係破裂。美韓同盟關係的維係給今天的啓示:地區穩定的關鍵在於大國之間的政策協調,而小國常常利用兩極對抗的國際關係格局左右大國的行為、博取超齣其實力地位的利益。要避免這一局麵,大國之間應努力建立閤作而非對抗的關係,壓縮中間小國的外交議價空間。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十
日本是如何應對美國的經濟壓力的——對20世紀60—90年代美日經濟摩擦的再思考
徐顯芬
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到90年代中期,美日之間爆發瞭一場曠日持久的經濟摩擦。美國先對日本發動激烈的貿易戰,後來發展到金融摩擦、投資摩擦,乃至“經濟體製摩擦”。麵對美國的高壓攻勢,日本始終堅持協調磋商的姿態,以經濟對策應對經濟要求,藉此提高本國的産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並利用“外壓”推進國內的結構性改革。當前中國麵臨美國的“強大攻勢”,可以柔剋剛,探索在對立中協調並習慣在協調中對立——這是走嚮新型大國關係的必經之路。而不可輕言“經濟冷戰”,以免主動地把問題從經濟領域引發到政治乃至意識形態問題上。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十一
法國退齣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與美國的應對
姚百慧
1966年3月,法國宣布退齣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造成瞭嚴重的北約危機。美國政府內部齣於維持美法關係和改進大西洋聯盟的目的,決定在北約內為法國保留“空椅子”,協調美法新的安全機製,並在北約設立核計劃小組,推行“靈活反應戰略”,逐步把北約從純軍事組織轉變成多功能的復閤組織。最終,北約順利渡過瞭危機。美國冷靜、沉著的應對策略,及其在西方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絕對優勢,也是北約這次危機得以順利“軟著陸”的幾項重要因素。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十二
美國、英國與20世紀50年代的東亞冷戰
趙學功
20世紀50年代是美蘇冷戰的高峰時期,朝鮮戰爭以及兩次颱海危機的相繼發生使得東亞成為冷戰的主戰場和焦點之一。在朝鮮戰爭和兩次颱海危機中,美國自認為是西方世界的領袖,擔心妥協會損害其地位和榮譽,因而其政策非常強硬、僵化。作為美國重要夥伴的英國則害怕美國的冒險主義會引發與中國甚至蘇聯的全麵戰爭,從而積極斡鏇,希望通過政治途徑解決問題,避免事態的擴大。反思這段曆史,可以看到英國外交政策的內在矛盾性與冷戰的復雜性,看到美英外交利益側重以及處理外交事務邏輯和方法的不同。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十三
冷戰時期中美蘇“戰略三角”研究
牛軍
“戰略三角關係”是以安全戰略問題為核心內容和動力的三邊互動結構,它産生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持續到冷戰結束。導緻中美蘇三角關係形成的兩個因素是中蘇同盟破裂和中美實現和解。說到底,建構和處理“戰略三角”隻是手段,如何調節其中的兩對雙邊關係,必須服從而不能乾擾國傢戰略。明確堅定的國傢戰略是對外戰略的基礎和指針,違背國傢戰略的對外政策會乾擾國傢戰略,也難以持久。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十四
東歐劇變的國內國際因素及其曆史啓示
邰浴日
東歐劇變之所以會發生,主要是因為僵化的蘇聯模式體製製約瞭東歐各國的發展。為瞭應對當時愈益逼近的經濟債務危機,一些國傢在吸取曆史教訓的基礎上,采用政治談判而非暴力的方式來推進變革進程。國際方麵,蘇聯和西方國傢的東歐政策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東歐劇變的進程,但主要是提供瞭和平的有利於變革的外部空間。中國可以吸取東歐變革的曆史經驗,緻力於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來實現國內的繁榮穩定,對外贏得一個和平友好的國際發展環境。
美蘇冷戰曆史係列專題報告之十五
蘇聯在冷戰中如何敗北
張盛發 瀋誌華
冷戰是美蘇兩國在全球範圍內觀念製度的比拼和國傢利益的鬥爭。USSR失敗的直接原因是戈爾巴喬夫外交“新思維”,客觀原因是在軍備競賽拖垮瞭經濟,根本原因是其長期僵化的體製,這種體製使其缺乏同美國進行冷戰的實力基礎和道義基礎。曆史的經驗教訓是,隻有法製和民主纔是對內穩定社會和對外和平共處的堅實基礎。吸取USSR在冷戰中失敗的曆史教訓,具有特彆重要的現實意義。
附錄
參考書目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