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得到App课程“法律思维30讲”主理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公法、比较法、法律理论和网络法,著有《合众为一》。
这是一本介绍法律思维的通识读本,它不讲难懂的法条和专业术语,而是从海量规则和程序中,总结出人人都受用的底层逻辑,比如全世界法律人共享的六种思维模型:规则思维、权利思维、程序思维、终局思维、权威思维,预期思维,以法律思维为脉络重新理解世界。
如果你是法律工作者,这本书可以帮你跳出 具体法规法条所界定的学科边界,看顶级法律人是怎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洞悉法律体系的底层思维结构;帮你结合历史、政治、经济、哲学重新思考法律,站到学科的高点开展工作。
如果你不是法律工作者,这本书可以帮你理解各种制度、规则、原则和程序是怎么制定出来的,从法律人的智慧里学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招;它会提醒你解决问题不仅要考虑当时当下,还要考虑过去未来;不仅要考虑单个事件的得失,更要考虑全局的长远利益;它会促使你去探寻大社会如何影响自己的发展,而不局限于自我的小宇宙。
古罗马法谚曾言:“法律不管琐碎之事。”法律处理的是较大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大的思维格局。而大的思维格局,对每个人都有所裨益。
参与得到app的审书活动,得到刘晗老师签名版审读书十分开心。可能是因为我半夜4点醒来睡不着,打开得到弹出框而抢到了名额,第一次感谢失眠。 作为一名非法律专业人士,说起来很惭愧,我对法律专业十分不了解,一直以为法律这个专业很无趣,学习法律的人,都要擅长背诵,并且以...
评分我们看过很多教材,听过很多堂课,很多老师都告诉我们,法律的概念是什么,我们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法律思维方式。但是很少有老师告诉我们为什么,为什么要养成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思维方式?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现在的教育总是只告诉我们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导致我们很多人习惯了...
评分法律
评分主要面向法学方面小白,也是法哲学诸多问题的浅易版,全书条理比较清楚,第二、三、四章讲述法庭判案从法律事实认定、规则使用、法律推理等方面的重要问题,结合有非常典型丰富的中外法律案例(但篇幅所限深度受限),极个别观点和案例的阐释有待商榷(可能受知识付费的限制),书中的罗马法律谚语没有给出拉丁文。瑕不掩瑜,这本书会激发思考不少法律问题,追求答案和深度,请进入阅读法哲学著作,如哈特《法律的概念》。
评分法院裁判依据的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是有区别的
评分本科时候修过刘晗老师好几门课,所以现在以这样一本书的形式来学习法律思维,倍感亲切。大量案例和法谚,让本书可读性很强,对于非法学读者来说应该很友好。而对于法学专业的读者,这本书可以用来对自己思维进行检视,看看自己距离真正的法律人还有多远。 曾听另一位老师说过,法学院的教育就是大染缸式的教育,在法学的缸里不断地浸泡,直到有天你发现,对于大学一年级时老师提出的问题,你有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而从这本书中刘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开始,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蜕变。 知识和观点的分享其实是一件很重要,又很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能让更多的人在法学的缸里泡一泡,无论对于个人的生活安排、社会成员之间的理解,还是社会整体的文明和谐程度,都有利无弊吧。
评分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有趣有用的思维方式和人生经验。接受过法律思维训练的人可以扩大思维格局,能够超越自我,想的更大。1、法律的终极使命是维护社会秩序。凡事讲规则是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也是法律的核心和底线。法律强调权利的确定性,以及程序的合法性,且强调终局性。法律人在做决策的时候要超越当下的案件,关注长远的后果。2、在事实的发现与描述方面,真相难以评判,需要一套制度设计来解决争议。证据制度就是通过确定法律事实边界,比如时间边界,责任边界,资格边界,设定清晰的边界,才能够找到问题的框架。3、比起结果,法律更在意后果?那是因为法律的本质是人类社会为自身设计的规则,根本目标是提升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处理的时候必须考虑结果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甩给法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