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批判

信息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作者簡介

斯各特•拉什(Scott Lash),倫敦大學哥爾斯密學院社會學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著作有《組織化資本主義的終結》(與厄裏閤作,l987)、《後現代主義社會學》(1990)、《現代性和身份》(閤編,1992)、《全球性現代性》(閤編,1995)、《時間與價值》(閤編,l998)、《另一種現代性,另一種理性》(1999)等。

出版者: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英)斯各特·拉什
出品人:
頁數:347
译者:楊德睿
出版時間:2009年4月
價格:36.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1147962
叢書系列:當代學術棱鏡譯叢
圖書標籤:
  • 傳播學 
  • 社會學 
  • 社會理論 
  • 新媒體 
  • 哲學 
  • 文化研究 
  • 文化理論 
  • 拉什著作集 
  •  
想要找書就要到 本本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信息批判》的核心問題是:在一個沒有什麼時間去反思的年代裏,批判理論的未來是什麼?麵對信息社會中信息的速度和瞬息即逝,信息批判真的有可能嗎?《信息批判》前半部分說明全球信息秩序即將取代舊式的國傢製造業社會。後半部分,針對無處不在的全球通信流將摧毀批判反思所必需的單獨空間這一現象,作者聚焦於批判和批判理論問題,集中討論“我們當如何重構批判理論以掌握此一信息秩序”。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內容不錯,尤其是關於網絡社會分析,文字雖然稍顯囉嗦,但是與以前看過的最囉嗦的相比還行。但是最Orz的是,正文部分凡是引用的都用H大格式標注的,例如Durkheim(1897)這種,但是最後一章翻完,就是封底瞭,沒有附上參考文獻,也沒有索引,太惡瞭。  

評分

從二十世紀末始,一個匯集傳媒、通訊、信息科技的新形態社會逐漸形成,激發瞭眾多學者對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傳播、溝通的想象或反思。二十一世紀以來,一係列學術著作的引進齣版,曼紐爾•卡斯特爾的網絡社會理論、約翰•奈斯比特的信息社會理論以及尼葛洛龐帝的數...  

評分

感覺還行。對我的課題有些啓發。其實,就這一部分而言,可以引用信息化導緻的工作場deskilling相關文獻以及ICT方麵的實證研究,說服力會更強。“信息”是一個日常生活中被濫用的詞,與“信息論”和“信息社會”的本意相去甚遠。對於傳播學者,這方麵比較陌生,是不錯的參考書。...

評分

內容不錯,尤其是關於網絡社會分析,文字雖然稍顯囉嗦,但是與以前看過的最囉嗦的相比還行。但是最Orz的是,正文部分凡是引用的都用H大格式標注的,例如Durkheim(1897)這種,但是最後一章翻完,就是封底瞭,沒有附上參考文獻,也沒有索引,太惡瞭。  

評分

感覺還行。對我的課題有些啓發。其實,就這一部分而言,可以引用信息化導緻的工作場deskilling相關文獻以及ICT方麵的實證研究,說服力會更強。“信息”是一個日常生活中被濫用的詞,與“信息論”和“信息社會”的本意相去甚遠。對於傳播學者,這方麵比較陌生,是不錯的參考書。...

用戶評價

评分

英國POP批判與研究!

评分

全書三編,文集性質較強,章節銜接不佳,閱讀體驗恰如作者推崇的「非綫性網絡」,僅此就可看齣作者對操作性信息批判的踐行力度。編一六章分述信息諸性質:非綫性、連接、無組織、客體的反身性與內爆平麵。編二四章批判瞭德裏達、迦達默爾、海德格爾等人對鬍塞爾的「改進」並未帶來一種強調主體間性的道德哲學,勒維納斯稍有改善,但卻並未落地,且上述私人均限於「意識形態批判」——解決方案則是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産與本雅明(迴扣章五)的拾荒者的憂鬱癥政治。編三四章屬較為落地的考察,章十一聚焦信息與錯誤信息的並存,章十二以赫伊津哈的「遊戲人」描述現狀,以加芬剋爾的常人方法學作為行動/理解方法,章十三乏力地引用麥剋盧漢和哈拉維對非綫性權力的分析,章十四稍作迴扣,批判路徑仍是「操作」與「哀悼」。翻譯扣一星。

评分

最高的理性和最高的非理性齊頭並進..最高的理性導緻瞭最高的非理性。掛念是信息秩序的內容單位,於是理性和非理性就以最高張力被並置在觀念裏。信息批判就在信息自身裏。信息性媒介則是通過事實之粗暴的象徵暴力來運作的。沒有反思時間.很多想法和比喻很生動....框框,信息垃圾,品牌就是把垃圾框起來XD還有垃圾廢品和糞的區彆..蜘蛛和網....作者很喜歡杜尚和本雅明....

评分

信息的特點:流動的,轉瞬即逝的,壓縮時空的。現在社會裏有正確信息和錯誤信息,兩種信息是一對相互依存的矛盾:錯誤信息的社會裏充斥著智能。 而新思想模式和新想象:非綫性、不連續的權力體製。我們已經不再能夠走到全球通信之流以外去尋找一個穩固的批判支點瞭,因為再也沒有所謂的外麵存在瞭,信息批判就在信息自身裏麵。 最後的問題是:在一個沒有什麼時間去反思的年代裏,批判理論的未來是什麼?

评分

此書呈現的觀點是批判理論應從“意識形態批判”轉嚮“信息批判”。在第一編中,拉什著重分析瞭信息的特質以及媒介形態的轉變。他認為,在新的信息社會裏扮演信息傳遞溝通角色的媒介,諸如電視、手機、網絡等信息技術,與傳統形態的“有靈韻的”媒介,如劇場、小說、詩歌或電影等相比,已不再以“再現”(re-presented)為本務。在第二編中,拉什梳理以往批判理論後發現,無論是德國的辯證法論者還是法國的後結構主義懷疑論者都預設瞭一個先驗的思想界域,都停留於意識形態批判的層麵上,這種二元思考模式非常適於國傢製造業時代。而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社會的本質,因此必須轉變批判視角,從日常生活齣發,拋棄瞭先驗的思考模式,指齣如果批判的本質是“思考”,信息批判的思考倫理不是意義的提示或解讀,而是意義的操作或補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