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上海人,1954年生於南京,次年隨母親茹誌鵑遷至上海讀小學,初中畢業後赴安徽淮北農村插隊,後調地區文工團工作,1978年迴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1978年發錶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1986年應邀訪美。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流逝》、《小鮑莊》、《小城之戀》、《錦銹榖之戀》、《米妮》等小說集及《69屆初中生》、《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獲茅盾文學奬)等長篇小說。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奬,98年並獲得首屆當代中國女性創作奬。
我(作者)運用交叉的形式輪番敘述這兩個虛構世界。我虛構我的曆史,將此視作我的縱嚮關係,這是一種生命性質的關係,是一個浩瀚的工程。我驟然間來到躍馬橫戈的古代漠北,英雄氣十足。為使血緣祭奠至我,我小心翼翼又大膽妄地越朝越代,九死一生。我還虛構我的社會,將此視作我的橫嚮關係,這則是一種人生性質的關係,也是個傷腦筋的工程。我還是采取這城市教給我的歸納方式,將社會關係歸為幾種。這關係有時很不好分,它錯綜復雜,盤根交節。我希望這兩類關係放在一起有一種美麗的形式,後來我設計那縱嚮的關係如一棵一樹,那橫嚮的關係如周轉的水波,一圈一圈蕩漾開來。這是一幅田園風景。
發表於2025-04-16
紀實和虛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我看的是簡體中文版的,還是在高中的時候。那個年代看的許多書都記憶模糊瞭,唯獨這本念念不忘。人們都說過往的春天不可復原,也許這本書是給復原找一個理由。 坦白說,我最喜歡的是其中紀實的章節,大概是奇數章,其中的大段的自述就像是寫進瞭人的心裏,很多段落,看過一遍,...
評分一部沒有對白,靠虛構支撐紀實,靠虛構覆蓋虛構的長篇。 架構的野心如此明顯。 尋找到的祖先足跡漸漸隱去, 反而一個女性的聲音從中凸顯。
評分王安憶的書總是充滿瞭淡淡的黴黴的上海味道,這本書卻不一樣,很難得。 在現實的孤寂中政治,在虛構的先輩中尋找歸屬感,描寫瞭每個人不可逃避的孤獨命運,每個人都是一個孤島... 我們尋找,結伴,抵死糾纏,婚姻,卻無法上岸,孤獨是必然的,婚姻隻是把一個人的孤島,變作兩個...
評分最近讀王安憶,迷戀上這女子。記得許子東先生來北大講座,笑問王德威先生“我真不懂你怎麼能編寫當代文學史,單隻一個王安憶已經讓我疲於應付瞭”——教室裏一眾學生,無不失笑。 《長恨歌》自然是極好的作品,短短《小鮑莊》於尋根文學中獨闢一方天地,《叔叔的故事》更要令...
評分個人很討厭這部小說,從兩個方麵來說,先說“紀實”部分,讀過嚴歌苓再來讀王安憶筆下的文革,有很濃的粉飾痕跡,那樣慘絕人寰的曆史在她眼中幾乎是雲淡風輕的過去,不知道她是不敢觸犯寫作禁區還是過於關注自己的內心,從她上海作協主席的身份來看,前者是很有可能的。 ...
圖書標籤: 王安憶 中國文學 小說 當代文學 文學 成長 中國 王安憶 中國當代文學
身份融閤方法論指南
評分這種寫法好厲害。誠意推薦~
評分野心是大的,創作態度注入瞭真摯與深切的自我反思,跳脫既有概念和時代共名從自身齣發觸及曆史,通過自我想象完成尋根,構思是值得驚喜與敬佩的。紀實比虛構好,尤其是開篇兩章紀實,孤獨的童年把曆史日常化,寫盡曆史夾縫中個人 的孤獨,為政權交疊文化斑駁的上海繪齣迷人世情相。虛構雖綫索綿長人物眾多,卻隻像是為瞭填補結構而作,除瞭作者的高精神嚮度,好像什麼都沒寫齣。比起小說,它枝蔓縱橫甚,不免囉囉嗦嗦,漫延而無重點,其實更像是作者個人的生命體驗、自我剖析,是一部巨著前【尋自】的準備。學者贊它,好像更多是因為它對八九十年代文學思想脈絡的超越與跳脫,比如尋根中的漢族主義,母係氏傢尋根,對寫作角色的質疑。然而作為一個讀者,我更喜歡王安憶所披露的個人體驗。
評分前半段很喜歡,書中的我帶著審視性的眼光看待我們這個上海的外來傢庭,革命者的傢庭,也在觀察我們以外的上海,其他背景的人們。很多描寫我內心的掙紮很不錯。後麵講到對傢族曆史的溯源,和文革的事情,不是很喜歡。
評分女性文學一直是我所喜歡的
紀實和虛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