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女,1954年出生于南京,翌年随母迁移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五河县头铺公社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现任上海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1983年随母茹志鹃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2002年参加台北市文化局“驻市作家计划”,2007年参加英国剑桥第三十届“当代文学研讨”。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等。小说多次获奖;其中,《小鲍庄》获1985—1986年全国中篇小说奖,英译本获1990年美国洛杉矶报刊图书奖提名。
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目、俄、韩、荷兰、越南、泰国等多种语言。
《小鲍庄》以多头交叉的叙述视角,通过对淮北一个小村庄几户人家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立体描绘,尤其是捞渣这一人物具有象征意义的死,剖析了传统乡村世代相传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作品展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精神中包含有善良、忠厚、团结、抗争等美好素质,但也对其中诸如顺天从命、愚昧迷信等文化劣根性进行了反思。 《小鲍庄》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但比一般 “寻根小说”有着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一) 王安忆,当代女性作家。五零后,初中在安徽插队。《小鲍庄》发表于85年。后来有长篇《长恨歌》,得茅盾奖。 (二) 《小鲍庄》中篇小说,写中国一个深受水害的普通村庄在上世纪的普通的故事。有老革命,有老绝户,有“文疯子”,武疯子,有寡妇,倒插门,还有因为子女太...
评分鲍仁文的执着--读王安忆《小鲍庄》 鲍仁文在小鲍庄是个异数。家中灶冷墙黑,地里草比苗高,跟着老娘把个日子都过荒了。眼瞅着别人家都丰足了,殷实了,还是不急不慌地写他的字,看他的书。仿佛他的生活全在那些个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的白纸黑字中,身边生活中的纷争都如...
评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一个核心是二元对立,那么东方文化的核心便是混沌的统一。即使是截然不同的阴阳,也可以融合为一个整一的太极。 虽然说八十年代出现的寻根文学,同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一样,也是要以描绘乡土的劣根来引起疗救的意识。不同点在于,寻根文学中的乡土形象比以往...
评分小说从描写小鲍庄的滔天洪水开始,这个场景出现的时间不是很明确,可以是很久以前,也可以是现在,时间上的无制约正是表现洪水是这一方世世代代的天灾,祖祖辈辈都面对的自然环境。“还是引子”讲述了一段小鲍庄祖上的野史,“小鲍庄的祖上是做官的,龙庭派他治水”,后...
评分《小鲍庄》的创作背景是84年“杭州会议”提出“文学寻根”后创作的,作品风格也与王安忆早期的“三恋”大不相同。作者聚焦乡土与文化传统,通过书写捞渣这一儒家符号,以及小鲍庄众生之于“仁义”的理解与误读,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性焦虑。 鲍庄的仁义只能称作“虚伪的仁义”。...
首先要吐槽的是这个“内容简介”,跟我读完《小鲍庄》以后的感受截然不同,怪不得黄子平老师说这部小说是只能重读的(罗兰·巴特:“可写的”小说)。塑造“仁义”的效果并不理想,至少跟陈忠实的《白鹿原》完全没有可比性。这篇小说最见力度之处,还数由鲍仁文这个成天做着屌丝逆袭梦的书呆子引起的一系列充满喜剧和闹剧色彩的对小鲍庄和捞渣(鲍仁平同志)的重新叙述过程。但是其实一旦读多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小说”,便很容易发现它们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性,故事的内核无非是换了个时空(甚至连时间都不存在错位)的再三言说,除了给研究一个时代的思潮提供材料,其艺术价值实在难以恒久。
评分小鲍庄可能是年代比较久了,王安忆的语言大部分都出来了,村镇人物的描写也有了一种浮世绘的感觉,但与她后期细腻却不失抽离感的可观的写作方式却有些距离,有点太淡淡的了,以至于好像支撑故事的主心骨没有表达出来,意思是有意思了,可究竟要说些什么呢,为什么要写呢,没有让人看出来。《天仙配》早先就看过了,一直觉得是她短篇小说里结构非常严谨,故事生动,人物刻画十分灵动的范本。
评分语言干净,善用动词。但整个故事完全没有打动我。看来又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有杰出意义的作品。ps成文是在1976年。11年10月4日为催眠而读。
评分文学史看来是“试图对传统定义的‘善’做出自己的解析,既写出了‘仁义’在维系乡民生活秩序上的重要性,也以反讽的方式写出了‘仁义’对人的个性发展和欲望表达所带来的束缚和压抑”,想想才觉得是这样,不然自己看我的感受一定是“张家长李家短平淡叙事线索琐碎不够精彩”-。-
评分文学史看来是“试图对传统定义的‘善’做出自己的解析,既写出了‘仁义’在维系乡民生活秩序上的重要性,也以反讽的方式写出了‘仁义’对人的个性发展和欲望表达所带来的束缚和压抑”,想想才觉得是这样,不然自己看我的感受一定是“张家长李家短平淡叙事线索琐碎不够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