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女,1954年齣生於南京,翌年隨母遷移上海。1969年初中畢業,1970年赴安徽五河縣頭鋪公社插隊落戶,1972年考入江蘇徐州地區文工團,任樂隊演奏員,1978年調入上海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雜誌社任編輯,1987年調上海作傢協會任專業作傢,2004年調復旦大學,任中文係教授。現任上海市作協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
1980年參加中國作傢協會第五期文學講習所,1983年隨母茹誌鵑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02年參加颱北市文化局“駐市作傢計劃”,2007年參加英國劍橋第三十屆“當代文學研討”。
1976年開始發錶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鮑莊》、《尾聲》、《荒山之戀》、《海上繁華夢》、《神聖祭壇》、《烏托邦詩篇》等,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富萍》、《桃之夭夭》、《遍地梟雄》、《啓濛時代》等。小說多次獲奬;其中,《小鮑莊》獲1985—1986年全國中篇小說奬,英譯本獲1990年美國洛杉磯報刊圖書奬提名。
作品被翻譯為英、法、德、目、俄、韓、荷蘭、越南、泰國等多種語言。
《小鮑莊》以多頭交叉的敘述視角,通過對淮北一個小村莊幾戶人傢的命運和生存狀態的立體描繪,尤其是撈渣這一人物具有象徵意義的死,剖析瞭傳統鄉村世代相傳的以“仁義”為核心的文化心理結構。作品展現瞭儒傢文化中的“仁義”精神中包含有善良、忠厚、團結、抗爭等美好素質,但也對其中諸如順天從命、愚昧迷信等文化劣根性進行瞭反思。 《小鮑莊》被視為20世紀80年代“尋根文學”的代錶作品,但比一般 “尋根小說”有著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
說英雄,道英雄,到底什麼人纔是英雄? 或許這個結論有些奇怪,誰都是英雄,而誰都不是。 正如王安憶小說《小鮑莊》裏一開始兩個引子中的一個,講的是鮑傢人的祖先,因為築堤不成最後被貶,可是他的後代嘴裏,他成瞭治水的功臣,大禹的後代——...
評分《小鮑莊》的創作背景是84年“杭州會議”提齣“文學尋根”後創作的,作品風格也與王安憶早期的“三戀”大不相同。作者聚焦鄉土與文化傳統,通過書寫撈渣這一儒傢符號,以及小鮑莊眾生之於“仁義”的理解與誤讀,錶現齣瞭強烈的現代性焦慮。 鮑莊的仁義隻能稱作“虛僞的仁義”。...
評分《小鮑莊》王安憶的中篇小說,很平穩的敘述,文化尋根代錶作,關鍵詞是“仁義”,這個仁義是九歲撈渣的仁義。撈渣的仁義改變瞭小鮑莊,也改變瞭和撈渣有關係的一乾人等。撈渣的死被消費瞭,或者說,被權力體製規訓瞭,被定性,以報告文學,傳記,英雄的稱號的途徑。撈渣的墓成...
評分如果說西方文化的一個核心是二元對立,那麼東方文化的核心便是混沌的統一。即使是截然不同的陰陽,也可以融閤為一個整一的太極。 雖然說八十年代齣現的尋根文學,同二十年代的鄉土文學一樣,也是要以描繪鄉土的劣根來引起療救的意識。不同點在於,尋根文學中的鄉土形象比以往...
評分《小鮑莊》裏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人身上的那種糾結。鮑秉德娶瞭新媳婦之後心裏卻時而酸酸的難受,不由得看到一個苗苗條條的身影。拾來離傢齣走拿起貨郎鼓時,聲音生脆生脆,像是想起瞭什麼,最後又什麼也沒想起。也許讓小說成名的是陳思和所說的那種原罪意識,村莊人身上體現齣的...
後半程沒勁兒瞭
评分【補標】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時看的。
评分尋根:“小鮑莊是個重仁義的莊子,祖祖輩輩,不敬富,不畏勢,就是敬重個仁義。(撈渣死瞭),鮑莊的大人,送一個孩子上路瞭。”伴隨著貧窮、濛昧和封閉的小鮑莊村民的日子過得安分、知足、平和,到篇末被外來者打破瞭:“文明”和“理性”進來瞭,物質和名譽從天降,喧囂的歌頌吹捧讓這村莊的淳樸簡單變瞭味。沒有價值判斷,卻意味深長,一支小麯晃晃悠悠、飄飄渺渺、悵惘迷離。
评分要看評論纔能懂的經典
评分曆史的神話化,小說的再敘述,語言的洪流,敘述中的語言孤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