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巴马修道院》(1839)。
《红与黑》内容简介:司汤达,法国著名作家,《红与黑》是他的主要作品。主人公于连出身于小业主家庭,醉心于拿破仑丰功伟绩的他,一心希望出人头地,无奈当时的法国正处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从军无门的他选择了教会的道路,由于能够背诵整本《新约》,于连被当地市长看中,成为他家的家庭教师,后又经教会举荐,为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担任私人秘书。但最终,一封告密信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红与黑》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而且开创了“心理小说”的先河。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于连丰富矛盾的内心世界,他在野心与爱情之间的挣扎。
1.读“古典作品”的风险,在于重述过n遍后的情节走向,已造成了某种复述模式的经典性乃至排他性。像《红与黑》这样一部总体上仍遵循着19世纪小说线性叙事规程的作品,大可以在140字之内概述剧情而无大异议。即便它所提供的剧情意外,也已在反复重述中被提炼为某种“典范”(比...
评分于连•索海尔的敏感自尊到底是美德还是缺陷?我想这个问题是难于回答的,即使是《红与黑》当中的叙述者的态度也似乎不甚明晰,叙述者作为作家司汤达的代言人面对于连这个人物时心态是矛盾的,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其实美德和缺陷并非泾渭分明,二者时常胶着在一起...
评分《红与黑》具有多重主题,它被看做是一部政治小说,一部风俗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正是以于连与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之间爱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的,所以,对比这两种爱情是我们分析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于连的贫穷与骄傲引起的不同反应 于连是一个木匠...
评分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
评分于连的死让我清醒了 德雷纳尔夫人给于连爱的启蒙 玛蒂尔德小姐是爱情里的勾心斗角
评分热情不能被宽恕但能被记住。该杀。感觉司汤达的叙述也是挺“随意”的。
评分对于红与黑有很多诠释,个人认为红指的是红衣主教的红色,黑指的是黑衣道袍的黑。于连从一个穿着黑衣的平民如何渴望成为黎塞留一样红衣的教士。
评分【2019086】重读经典的坏处是一到标记条目的时候你(wo)总想说出点不一样的话来以示老练,可是又往往没啥新见解,说出口的通常是新一轮儿的“啊啊啊太能写了”。鉴于此,索性说说附录吧【咦】附录一中,司汤达亲自示范了如何有声有色地提炼出一部长篇的主干情节,以及一位作家为了宣传新书可以(使用化名)自我推销到什么地步;附录二再一次表明刑事案件是缪斯中的缪斯【欸】感觉最近不知不觉开了个“出轨的女人们”专题……但丈夫们更有趣,《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白痴》中的罗果仁(非典型性“出轨”,算精神大肆溜号儿吧),《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嘉丽妹妹》中的杜洛埃,以及《红与黑》中的市长先生,再读个《包法利夫人》就能认真写一篇被绿者精神分析了【呸】得悉该版本的译者郝运先生于今年6月10日去世,心情复杂。
评分写得太好了,简直想让人写下“每个人二十五岁的时候,都应该重读一遍红与黑”这样烂俗的评语。但真是写得太好了,司汤达无与伦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