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论著散见于《新社会史》、《新史学》、《史林》、《读书》、《开放时代》、《社会学家茶座》等。
发表于2025-04-05
“自杀时代”的来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自杀时代的来临》从民国的两大群体(青年和新女性)论述了当时的自杀和时代背景的关系,“自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解读。但更多的,自杀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隐喻,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了,亦即是,如果没有“观众”,这样的自杀也收不到成效。 比如新青年的...
评分《自杀时代的来临》从民国的两大群体(青年和新女性)论述了当时的自杀和时代背景的关系,“自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解读。但更多的,自杀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隐喻,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了,亦即是,如果没有“观众”,这样的自杀也收不到成效。 比如新青年的...
评分《“自杀时代”的来临?》与你讨论自杀 2010-12-02 15:13 南都周刊 每个人的自杀原因都是具体而微的,不能大而化之。其次要有理论高度,没有统摄全局的视野,讨论就没有意义。比照此两条,《浮生取义》称得上是自杀讨论的杰出范本,而《“自杀时代”的来临?》则为...
评分 评分韩戍 南方都市报 2010-11-07 梁济1918年在北京积水潭畔自杀,他在遗书中就说,惟恐自己势单力薄,自杀不能引起轰动,所以愿意和同样忧患时局的人结成团体。 1897年,梁启超在名文《过渡时代论》中,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总结为中国的“过渡时代”...
图书标签: 自杀 社会学 历史 中国研究 近代史 知识群体 中国 知识分子
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言语间有些偏激,论证也较为牵强。是想好了要作为商业书籍出版的吧?
评分前几章读得酣畅淋漓!
评分前几章读得酣畅淋漓!
评分确实有些支离破碎,主题不明,倒不如吧那个正标题去掉。
评分为什么自杀?自杀行为中有什么述求?“今天的青年常常迷失于中产价值打造的复杂生活景观,其中最优秀的也只能亦步亦趋地用整个青春时代来学习规范、世故和如何中规中矩地生活。只有在革命时代青年才有可能成为主体并释放能量,青年之死必然被纳入各派政治势力预谋的话语结构中赋予意义,是被黑暗现实压迫还是被危险理想所误导,答案总是随着政治力量的消长而争论不休。”
“自杀时代”的来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