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出生于伦敦的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后母儿子(无血缘关系)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作。在1912年她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认为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和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发表于2024-12-25
到灯塔去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生命总是用来叹息的。如果没有这么细碎的言语和情节,到不到灯塔去都无所谓,毕竟,它就仅仅是一个有着黄色眼镜的灰色人。可是,它在瞭望,在黑夜中指明方向,如同拉姆齐夫人人性的光辉在闪耀,让人憧憬和向往。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来得不但不易,在时光的流逝中我们更得抓紧去...
评分中国的译书,译序常常比译文还叫人跌破眼镜。反正在那些前辈的眼里,西方作品大抵都只能是批评的靶子,即便熬出了托尔斯泰那样的一把白胡子,也得戴上顶“唯心主义”的高帽子乖乖改造一番。当然,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从早些年的耿济之...
评分在普鲁斯特那儿,所谓的意识流只是进入故事的途径,提供一个框架,落实到内容,还是很现实主义的。但是到了伍尔夫这儿,意识流就是文本本身,内容的全部!有点吓人。 两者的文笔同样精微细腻,但是普鲁斯特像是把你没注意到的细部展示给你看,让你有一种“发现”的喜悦。而伍...
评分在普鲁斯特那儿,所谓的意识流只是进入故事的途径,提供一个框架,落实到内容,还是很现实主义的。但是到了伍尔夫这儿,意识流就是文本本身,内容的全部!有点吓人。 两者的文笔同样精微细腻,但是普鲁斯特像是把你没注意到的细部展示给你看,让你有一种“发现”的喜悦。而伍...
评分《灯塔行》讲了一个典型的伍尔芙式简单故事:雷姆塞夫妇和八个子女在小岛海滨别墅里寻常的一天——他们计划第二天到灯塔去 ,但最终因天气原因没有成行。十年时光悄然流逝,期间,雷姆塞夫人辞世人,女儿普鲁难产去早逝,儿子安德鲁战死,而那栋海边的房子早已因时光侵蚀、风吹...
图书标签: 意识流 伍尔夫 英国文学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小说 外国文学 弗吉尼亚·伍尔芙
《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之人的灵魂之光。
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这是个胆小害怕却思想活络的漂亮女人 她心中有个美好的景色但她却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哪 进而将自己藏于抽象的背后。这是个努力勤奋的译者 最后将它翻译成了日记样的浮藻堆叠 ~ 那是一个卓越的脑袋。如果思想就像钢琴的键盘,可以分为若干个音键,或者像二十六个按次序排列的英文字母,那么他卓越的脑袋可以稳定而精确地把这些字母飞快地一个一个辨认出来而不费吹灰之力,一直到,譬如说,字母Q。他已经达到了Q。在整个英国,几乎没有人曾经达到过Q。
评分这是个胆小害怕却思想活络的漂亮女人 她心中有个美好的景色但她却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哪 进而将自己藏于抽象的背后。这是个努力勤奋的译者 最后将它翻译成了日记样的浮藻堆叠 ~ 那是一个卓越的脑袋。如果思想就像钢琴的键盘,可以分为若干个音键,或者像二十六个按次序排列的英文字母,那么他卓越的脑袋可以稳定而精确地把这些字母飞快地一个一个辨认出来而不费吹灰之力,一直到,譬如说,字母Q。他已经达到了Q。在整个英国,几乎没有人曾经达到过Q。
评分其实没讲什么,整篇文字都如同忽长忽短的远在天际的灯塔光一般,是弥漫的,碎粒化的。那在整篇小说都“不过”讲的是到灯塔去这件不足挂齿的孩童约定的时候,为何伍尔芙此作获赞颇多。还是因其风格(手法)太过独特。第一部分就开始打破同质的、空洞的时间(本雅明),利用不同人的意识活动营造出絮语纷纷的景象,可能要到灯塔去的前一个下午在视角切换中开始拼接乃至层叠,足足增加了不止两三倍的时间长度和厚度,使其成为无比漫长的下午,实在了得;第二部分出现了对人的忽视和对景的重视,空镜头般的描写让人如亲临其境,适合搭配月光奏鸣曲闭目沉思,而人却屈居于括弧中,其命运被匆匆插入成为景的点缀,着实让人惊奇;第三部分便承接了前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于水彩画部分,在意识流中划上句号,完成最后的幻象。隐约也透着后结构主义风格。
评分啊,第一次好好读意识流,大爱!!! 看到的不是文字,而是场景直接浮现眼前,就像梦中的话语是大脑直接生成的一样。配合着弦乐读的话,会更能感受到场景、思想的流动感,享受~这么一说,觉得还有点密斯德国馆流动空间的意思了……
评分啊,第一次好好读意识流,大爱!!! 看到的不是文字,而是场景直接浮现眼前,就像梦中的话语是大脑直接生成的一样。配合着弦乐读的话,会更能感受到场景、思想的流动感,享受~这么一说,觉得还有点密斯德国馆流动空间的意思了……
到灯塔去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