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第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9)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等著作30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发表于2024-12-25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文学史 陈平原 学术史 文学 文学理论 文学研究 文化 历史
“文学”除了作为科系、作为专业、作为课程,还有作为修养、作为趣味、作为精神的一面。“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是在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下,在19到20世纪之交的形成的,并在20世纪获得了全面发展,本书着力探讨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史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文学”走进大学课堂,到底该如何“教育”?文学史并非“不证自明的知识体系”,从古已有之的“文章流别论”,转化为今日通行于学界的“文学史”,应归功于西学东渐的大潮。本书涉及晚清以降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五四文学革命提倡者的自我确证,以及百年中国知识体系的转化。在20世纪中国学界,“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其确立以及演进,始终与大学教育密不可分。本书不只将文学史作为学术观念来描述,更作为一种教育宗旨、管理体制、课堂建设、师生关系来把握,文笔生动,思虑深邃。
题目应该改成作为北大学科的文学史,一味捧自己学校不惜罔顾事实真是恶心
评分平原君的著作曾引我初入门径,这辈子都会时常感激。我虽有心的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但其对于“文学史”的思考,令我启发甚大,为之折服。#一生推啊啊啊
评分陳平原君的文筆之美,自不待言。在書中,陳君舉證之詳細、考據之精深,加之理論視野宏闊、關照之“問題”突出,使得反思“作為學科的文學史”落到實處。如此好看的書,歷史學者很少能為之,“氣死人”!
评分史料钩沉,內寓追思,揽民初之光,味冲淡而多神韵。
评分本以为是讲方法论的书,后来发现其实是在讲学术史,可以看出功力一流,但是于期待有遗憾,有些扫兴。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