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飚
1972年出生于温州市区一个教师家庭。1990年从温州中学毕业保送北京大学。1998年获北大硕士学位,当年受邀免考牛津大学博士,2002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牛津大学人类学院研究员。
研究成果
项飚研究员长期从事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曾在国内和澳大利亚、印度作长期的实地调查。主要著作有Making Order from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Labor, Recruitment Agents and the State in Northeast China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即出); Global Body Shopping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7,获2008年度安东尼利兹奖);《跨越边界的社区》(三联书店,2000;英文版,Brill Academic Publisher,2005)。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全球猎身》比《浙江村》中的田野细节还要更丰富,比如关于劳力行的日常工作,“IT人”生产线,如何获得签证,印度女孩的嫁妆等,导致概念性不足。 书中没提到的数据,美国的IT从业者中印度人占了1/3,但这并不代表印度本地的计算机/互联网行业有多么发达,相反,这种抽取式的...
评分“印度的明天是IT”,这是印度前总理阿·比·瓦杰帕伊的宣言。印度信息产业(IT)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它不仅被认为是印度 1992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最大的亮点,而且被看作冷战后全球发展的一个方向。《世界是平的》一书开篇就用印度班加罗尔的例子来宣布一个...
评分出乎意料地好读,田野真的扎实,扎实到些许地方让人昏昏欲睡,不过其中理论的分析(尤其是最后一章句句精华)还是很让人警醒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三点: 1.板凳术的发明和中介链的不断延长,让劳动力的始终处于过度供给的状态,目的是为了绝对保证人力资源供应链的稳固,这种资本...
评分 评分科技产业在印度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意义,化身为纯粹的利益获取渠道与社会地位争取平台,同时改变了各国的竞争方式。在这一轮的竞争中,人求生与渴望上浮的欲望使人自我教育成体系中的标准分子。此处任何形式的道德判断都是多余的。|最后提到不平等对这种新精英阶层的诞生的供氧作用的部分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平等和贫穷可能转化成一种资本创造的基础。
评分看序言真的要笑喷了,简直是学渣成功转型学霸的经验总结。确实很有启发,尤其帮助破除中国经验的中心视角以及强调对全球政治经济结构的分析。
评分序言很有启发,与《跨国灰姑娘》相比,结构没有布那么清晰。不过项公子还是有某种魔力。。。
评分作为民族志,对研究对象“印度人”的家庭、宗教、和社会结构却泛泛而谈。有些可惜。
评分项飚在结论里说IT根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知道将来人工智能真到了取代码农的那一天他会作何感想,这也是十年前的研究了啊。论文主体部分也没有看到太多风土记录的,反倒是两篇序,视野放得够宽又不失诚恳,读来让人心生好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