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謙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藝術史組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
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過去的研究試圖以文化史角度,
對中國繪畫史及其相關之歷史發展提供與二十世紀八○年代前不同的理解。
大致可分為探討畫史上風格轉變與文化環境間的關係、區域發展、中日交流、與雅俗問題等。
近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深耕計畫「移動的桃花源」以及主題計畫「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
重要著作有《風格與世變》(1996,簡體字版2008)、
《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2010),
並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2001)、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Scholarly Method(2008)。
廖肇亨
出生於臺灣基隆。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東京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博士,
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要研究範圍為古典文學理論、遺民文化、禪學史、佛教文化史、東亞文化交流史。
希冀融鑄思想史、文學史、佛教史、文化交流史為一體,
嘗試出入於東亞漢文學與佛教文化史之間。
近年主要開展東亞使節詩學、古典海洋詩學、佛教護國思想等相關課題的研究。
重要著作有《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與開展》(2008),
譯有《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
《佛教與儒教》(2006、2008,二書原著者為荒木見悟),
編有《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2007)。
发表于2025-04-05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艺术史 东亚 艺术 美术史 石守谦 文化 東亞史 海外中国研究
「東亞」作為一個地理區塊的概念,固然與歐洲勢力之試圖掌控世界版圖有關,
但在那之前,中國、日本、韓國所在的區域中,確實也存在過一些文化共相。
這些共相形塑出一些清晰可感的「意象」,並為不同地區之人士所共享,
甚至在他們之間促生出某種「同體感」。
這種具有高度共享性的意象,其存在的情況可以見到若干不同的類型,
從理念層次的超越現世之理想世界想像,
到具體典範人物、景觀之形象,甚至訴諸物質性形式存在的用器用物、消費貨品之樣貌。
觀察與分析此「文化意象」的重點不在於它們在中、日、韓各地之是否出現,
或者誰先誰後的問題,而是在透過各種管道往來後,其所經歷的形塑過程。
本論文集所收的論文,試圖追求另一種能超越單一由學術、政治、宗教、經濟角度切入之既有模式,
以一種能不受其限制,而又足以適時將之統合在內的關照格局,
來重新反省「東亞」之作為整體的可行性。
多数文章都很平庸。虽然整个计划很有意思,看起来却还只是相当初步的结果。
评分尝试性的初步成果算中规中矩没什么很具启发性的观点随便看看倒是不错
评分雖然是論文集,理路清晰可辨。
评分雖然是論文集,理路清晰可辨。
评分尝试性的初步成果算中规中矩没什么很具启发性的观点随便看看倒是不错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