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香港

波希米亚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伟棠,1975年出生于广东,后移居香港,并曾在北京生活五年,现为自由作家、摄影师。曾出版诗、散文、小说、摄影集等十余种。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创世纪诗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廖伟棠
出品人:
页数:252
译者:
出版时间:2011-7-25
价格:27.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92269
丛书系列:沙发图书馆·人间世
图书标签:
  • 香港 
  • 廖伟棠 
  • 文化 
  • 随笔 
  • 散文 
  • 香港文学 
  • 廖偉棠 
  • 摄影 
  •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主要是对香港亚文化现象的描摹,是一个70后作家贴近描写波希文艺范儿的众生相,以文学、音乐与诗歌去贯通。廖伟棠在亲身体悟过其中的生活后,以一贯锐利沉郁的眼睛,拍下了香港此时彼刻的文化景象,刻画出一个城市深刻的轮廓。

--------------------------------

香港也有这么一个波希米亚香港潜藏其中,如果我们不畏其神秘,大可投身进去,感受只有地道香港人和来港的冒险家们能够感受的火辣辣快感。而且顺藤摸瓜,你得以透视一个城市真正的脉络——她是怎样赢得她挑剔的情人的心的?她是怎样留下她的爱人们,同时让他们自由?

把嬉皮精神带到超越文艺圈的更多圈子中去,令严肃者学会微笑,让抗争者知道微笑和尊重幻想是对抗没有想象力的主流社会的有力武器,这就是曾经被误读为时尚的嬉皮精神最深刻的意义。

——廖伟棠

----------------------

如果说波布是融合了波希米亚的理想主义激情和布尔乔亚的物质享乐与保守情怀,一个不小心就沦为两边不讨好的庸俗世故自保,那么我在廖伟棠身上看到的,就是一种进取入世的波希米亚。

——李照兴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我周围很多人口头都知道且喜欢使用“波希米亚”这个词汇,却没有几个了解波希米亚的含义,更别说它的来源了。在历史上,波希米亚人过着漂泊生活,生活潦倒,资源贫乏,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仅靠自己的手艺谋取最简陋的生活。甚至,波希米亚人因不信仰上帝,而被天主教视为...  

评分

做文化是痛苦的。理想主义之花愈美,其刺便也更尖利。 我不敢去看廖在本书最后一部分的诗作,原因只是怕,害怕念及大陆诗歌创作的窘境——89年后,中国诗歌就“死”掉了。其实又何止是诗歌呢?小说、散文,大陆方面的取材许多仍停留在知青下乡时期抑或黄土高坡的...  

评分

做文化是痛苦的。理想主义之花愈美,其刺便也更尖利。 我不敢去看廖在本书最后一部分的诗作,原因只是怕,害怕念及大陆诗歌创作的窘境——89年后,中国诗歌就“死”掉了。其实又何止是诗歌呢?小说、散文,大陆方面的取材许多仍停留在知青下乡时期抑或黄土高坡的...  

评分

- 七八年前, 廖合著了《波希米亞中國》, 及後也讀過他的《我們在此此撤離, 只留下光》。他對中國內地的閱讀, 一直拓濶著我的眼界。 - 這一篇文集也收錄了他對香港的一些想法, 包括社會運動的發展, 文藝評論等。他對香港社會的深刻思考, 也迫使我要反覆追問自己有沒有做好自己,...  

评分

做文化是痛苦的。理想主义之花愈美,其刺便也更尖利。 我不敢去看廖在本书最后一部分的诗作,原因只是怕,害怕念及大陆诗歌创作的窘境——89年后,中国诗歌就“死”掉了。其实又何止是诗歌呢?小说、散文,大陆方面的取材许多仍停留在知青下乡时期抑或黄土高坡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诗歌最赞,但不是诗人最好的,之前的那些么也就专栏文字。。。

评分

很一般。倒是对他推荐的董启章,刘以鬯,黄碧云,蔡炎培,西西等其他香港作家产生了兴趣。

评分

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外人不能切身体会的,也不会对这个城市的苦难感同身受。很多文人用文章和诗歌来发声,最终目的还是唤起社会大众对本土城市的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在中国,似乎没有哪一个城市的文化工作者不寂寞不孤独,而这恰恰也是他们的选择和理想。

评分

其实真的很好奇他无数次提到,那个天天发生着“诗歌、摇滚、醉酒、爱情与决斗”的北京城。对城市中亚文化的注目,使得他生活在城市,精神在流浪。

评分

廖伟棠脑残粉不解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