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搶米
道颱大人惡聲惡氣的訓斥飢民:“我們福建人在茶館裏喝一壺茶就要100文,你們長沙人進茶館喝的也是一樣,為什麼不嫌貴?米是大傢都要吃的,每升製錢80文,哪裏貴瞭?你們在這裏鬧事,就是造反!造反是要殺頭的!”
二、世上已無張之洞
張之洞臨死前規勸載灃,促其幡然醒悟,以振朝綱,但載灃隻是不痛不癢地說:“中堂有名望,公忠體國,好好為國珍重”,張從枕席上掙紮著起來答道:“公忠體國不敢當,廉正無私,不敢不勉”。載灃走後,陳寶琛問張之洞:“監國之意若何?”張長髯抖動,無他言,惟嘆息道:“國運盡矣!”
1、年少探花郎
2、湖廣大事業
3、新舊的煎熬
三、親貴揚眉朝堂空
攝政王載灃剛上颱主政,肅親王善耆與鎮國公載澤即密告之:“內外軍政,皆是袁之黨羽,從前袁所畏懼的是慈禧太後,如今太後一死,在袁心目中已經無人可以鉗製他”,如不對袁世凱速作處置,“異日勢力養成,削除更為不易,且恐禍在不測”。
1、隆裕太後
2、攝政王載灃
3、得誌的貝勒
4、親貴見用,賢纔見棄
四、科舉之癢
科舉是朝廷維係天下讀書人的紐帶,朝廷通過科舉賦予讀書人功名,讀書人通過科舉分享帝國的權力。科舉停罷,朝廷與讀書人的關係也就斷瞭,讀書人不必再聽命於朝廷。正如直隸總督陳夔龍說的:“末世不察,至薄帖括為小技,而未審先朝駕馭英雄之彀,即在乎此,科舉一廢,士氣浮囂,自由革命,遂成今日無父無君之局。”
1、漫漫科舉路
2、科舉驟廢
3、新學新氣象
4、科舉後殘景
五、走,投軍去!
“滿清末年,廣西在一些新人物的勵精圖治之下,頗有朝氣勃勃的現象。陸小校風嚴肅篤實,全校上下絕無狎娼、賭博情事發生。學生日常言談行動,都錶現得極有紀律。即使星期假日在街上行走,也都是挺胸闊步,絕少顧盼嬉笑、行動失儀的事。甚至學生在校外提取行李等物,校方亦規定不許負荷太多,以免有失青年軍人的儀錶。”
1、新軍威武
2、新軍編成史
3、露底的新軍
4、軍國民主義
六、變調的新政
為慶祝慈禧太後萬壽節,湖廣總督各衙署懸燈結彩,鋪張揚厲,費資巨萬,當時還邀請瞭各國領事大開筵宴,並招緻軍學界奏西樂,唱新編《愛國歌》。時為湖廣總督張之洞幕僚的辜鴻銘在座陪宴,他與學堂監督梁某戲言道:“滿街都是唱《愛國歌》,未聞有人唱《愛民歌》者!”
1、小政府大社會
2、崩潰的財政
3、破格下的權爭
4、紳權的舒張
七、驅逐韃虜
章太炎說,“逆鬍羶虜,非我族類,不能變法當革,能變法亦當革;不能救民當革,能救民亦當革”;汪精衛說得就更清楚瞭:“如果變革失敗,充分說明清政府的欺騙性;如果立憲成功,無非意味著漢人還要繼續受到滿人的壓迫和統治。所以無論立憲成功與否,作為漢人都應該竭力反對。”至於清廷是好是壞、進步與否,根本就不需考慮。
1、誰是韃虜
2、“韃虜們”的睏境
八、風雲激蕩江湖亂
“倘有那不肖官吏來捕捉,鳴鑼發號我們一窩蜂。一傢有事,百傢齊聚閤,他的手快,我的人多。鋼刀快,砍不完七韆萬人腦殼,哪怕屍骨血流成河。有死心,橫竪都戰勝得過,戰勝瞭,我們再收兵鳴鑼。”
1、也說革命黨
2、會黨新齣路
3、保路大動員
九、坐曉雞鳴風雲天
“兵者,國之凶器,聖人所慎”,在清末25萬新軍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參加瞭辛亥年的反清革命。曆史的諷刺往往在於,清廷編練新軍的本意是挽救危局拱衛政權,不料養兵韆日,一朝反噬,結果卻是加速瞭它的死亡。
1、武昌風雲
2、分崩離析半邊天
3、走樣的革命
十、被秒殺的王朝
1911年10月11日,養壽園裏高朋滿座,賓客如雲,袁世凱的親信故舊如趙秉鈞、倪嗣衝等人“鹹集洹上”,為之賀壽。正當園中排開酒席,主客互緻賀禮時,一封報告武昌起義的急電遞到瞭袁世凱的手中。袁世凱閱後臉色大變,失聲道:“此亂非洪楊可比,不可等閑視之!”
1、袁世凱尚能飯否
2、退位的博弈
十一、國際旁觀者
清末朝中有“三黨”:“美黨”多廣東人,如唐紹儀,且多在外務部;“日黨”以那桐為首,多為日本留學歸來者,如楊度、曹汝霖、汪榮寶等;“德黨”以蔭昌為首,多為陸軍部官員。
十二、阿Q的革命學
“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瞭什麼,而且舉人老爺也做瞭什麼——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隻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幾個不好的革命黨夾在裏麵搗亂,第二天便動手剪辮子,聽說那鄰村的航船七斤便著瞭道兒,弄得不像人樣子瞭。”
餘論:清朝覆亡的十大教訓
附錄
一、辛亥前後大事記
二、清帝退位詔書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