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1992年底进入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在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工作。
他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其中《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曾被评为“《南方周末》2001年10种年度好书”。
发表于2025-02-02
共和十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动笔之前,拜读了前几篇书评,惊讶于其素质之高,见地之深。(其中一篇,疑似转载?) 先前和许多读者一样,买了本书作者前作《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已是很久之前的事儿,ms烂尾,可能也因当时尚未迷上豆瓣写书评的缘故:)此番闲暇间,匆匆翻阅本书,(一边...
评分动笔之前,拜读了前几篇书评,惊讶于其素质之高,见地之深。(其中一篇,疑似转载?) 先前和许多读者一样,买了本书作者前作《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已是很久之前的事儿,ms烂尾,可能也因当时尚未迷上豆瓣写书评的缘故:)此番闲暇间,匆匆翻阅本书,(一边...
评分动笔之前,拜读了前几篇书评,惊讶于其素质之高,见地之深。(其中一篇,疑似转载?) 先前和许多读者一样,买了本书作者前作《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已是很久之前的事儿,ms烂尾,可能也因当时尚未迷上豆瓣写书评的缘故:)此番闲暇间,匆匆翻阅本书,(一边...
评分1911年到1921年,是难以忘怀的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感到目瞪口呆。 一方面,是旧制度被打碎,当精神冲破牢笼时,兴奋的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眩晕感,但另一面,却是新制度处处碰壁,所预想的明天并没自动到来,相反,却是混乱、争执、阴谋...
评分1911年到1921年,是难以忘怀的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感到目瞪口呆。 一方面,是旧制度被打碎,当精神冲破牢笼时,兴奋的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眩晕感,但另一面,却是新制度处处碰壁,所预想的明天并没自动到来,相反,却是混乱、争执、阴谋...
图书标签: 中国近代史 历史 民国 纽约时评 近代史 辛亥 民国共和 郑曦原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作者郑曦原)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时间上与其相承续,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1911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之后十年,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入选《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政治篇”。
意义不大,但写文章时引两句很装逼。
评分不晓得被删去了多少东西,剩下的玩意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悲哀。
评分看的时候会YY一下中国实行共和制的画面,并且深深觉得那样才会使中国实现崛起。这十年又经历了几次政权更迭,按照帝制的说法就是换了几个朝代,堪称中国的第二个“十国”。中国的改革注定的缓慢的,也是充满希望的,并且这个希望在于青年人,我很认同这一观点。
评分意义不大,但写文章时引两句很装逼。
评分1911年的纽约时报说:中国人如抛弃传统道德又无视西方理想主义,则中国的觉醒将是一场灾难而非福音。
共和十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