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谠1918年12月生于广州,广东大埔人。父亲邹鲁(海滨)是国民党元老、政治家及中山大学的筹创人和校长,母亲乃许素贞(剑魂)女士。邹教授毕业于西南联大,1946年就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主攻美国政治学,1951年获芝大博士学位;及后一直任教於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系,直到1988年退休。邹教授先后担任利文思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
邹谠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学者,出版了六部著作及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芝加哥大学1963年出版,中译本由王宁和周先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国之危机》(1968,合编),《从1850年到今中国基层的政治领袖与社会变迁》(1981),《文化大革命与毛后改革》(1986),《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1994)等书。《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书更令其声名大噪,被誉为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当年的最佳著作,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邹谠于1999年8月7日晚上7时30分(美国中西部时间)因心脏衰竭,逝世於芝加哥大学医院,享年八十。
本书以较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了美国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及其失败的原因。是一本中美关系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
美国传统的对华政策——门户开放——包括维护中国主权和利益均沾两个部分。由于美国既没有为其在华利益动武的意愿,也没有动武的能力,其在华利益主要是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的。在一战前,主要依赖的是列强在中国的政治均势。在一战后,远东旧的政治均势开始崩溃,美国不愿意也...
评分国府在内战中的失败归根到底还是军事上的。史迪威当年建议组编40个美械师的建议若得实行,国军在四平街之役也不会最后一败涂地。就该像韩国那样全托给老美,上交战时军事指挥权。不过这样的话,蒋委员长就是不是蒋委员长了,戡乱战争前严重情敌,指挥不利,实不知兵,当年在日...
评分 评分大概六七年前读过。 好久没再拿起此书,有空一定要重读。 初读时给自己的冲击还是蛮大的。 特别是后来再度邹先生其他作品时,更让自己感动 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史实?理论? 讲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可真难啊
评分大概六七年前读过。 好久没再拿起此书,有空一定要重读。 初读时给自己的冲击还是蛮大的。 特别是后来再度邹先生其他作品时,更让自己感动 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史实?理论? 讲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可真难啊
先欧后亚,战局上即使欧战胜利仍以西方为重;被需要的“大国”,传统友谊、无条件支持,蒋的讨价还价,独裁与腐败,黄埔系、CC派、李宗仁白崇禧,租借法案,中共的农民支持政权与国民党政府单薄的基础;日本侵华对国民党的削弱和中共扎根根据地的崛起;欧战的胜利,太平洋跳岛战略的成功;联合政府的预期、军队;无法施压的支持、对政府改革和遏制共产主义的道义上困境;对中共的乐观主义与对共产主义的遏制(截然不同的传统);租借法案及战后的军援;难以摆脱国民党与中共转向苏联;中共的意识形态重点;史迪威、马歇尔、麦克阿瑟,民主决定性与两党政治的局势,杜鲁门主义和麦肯锡主义;台湾、朝鲜。利益、估价、军事与政治现实的不匹配、比沙皇更狡猾的斯大林苏联的食利,建交、联合国席位僵局。
评分首先翻译就可以扣星。在三星和四星间犹豫后最终还是给三星——立论的基础观点就无法苟同。所谓“美国衷心希望中国在战后成为一个大国”多少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淡化美国的利益所在,倒是可以方便的使用冠冕堂皇的圣母视角,令国家形象更加高大上。——但是从此观点出发却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对中政策对了较为圆满的诠释,论据用的很充分,也算是阴错阳差——其中最棒的大概是大段大段黑委员长的部分。且把四方势力在东亚地区的角逐写的清楚明白,倒也可观。
评分毫无疑问的好书
评分毫无疑问的好书
评分事与愿违,近代以来,老美每隔一段时期,都要反思和检讨“美国在中国的失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