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谠1918年12月生于广州,广东大埔人。父亲邹鲁(海滨)是国民党元老、政治家及中山大学的筹创人和校长,母亲乃许素贞(剑魂)女士。邹教授毕业于西南联大,1946年就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主攻美国政治学,1951年获芝大博士学位;及后一直任教於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系,直到1988年退休。邹教授先后担任利文思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
邹谠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学者,出版了六部著作及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芝加哥大学1963年出版,中译本由王宁和周先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国之危机》(1968,合编),《从1850年到今中国基层的政治领袖与社会变迁》(1981),《文化大革命与毛后改革》(1986),《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1994)等书。《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书更令其声名大噪,被誉为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当年的最佳著作,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邹谠于1999年8月7日晚上7时30分(美国中西部时间)因心脏衰竭,逝世於芝加哥大学医院,享年八十。
本书以较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了美国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及其失败的原因。是一本中美关系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
国府在内战中的失败归根到底还是军事上的。史迪威当年建议组编40个美械师的建议若得实行,国军在四平街之役也不会最后一败涂地。就该像韩国那样全托给老美,上交战时军事指挥权。不过这样的话,蒋委员长就是不是蒋委员长了,戡乱战争前严重情敌,指挥不利,实不知兵,当年在日...
评分 评分简而言之,这本书论述的观点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如水火不能相容,蒋介石既不肯放弃既得利益进行改革并建立联合政府,中共更无平白将军权地盘拱手相让之理。而美国一意促成一个统一民主的中国以保证其在华利益,却自始至终未能准确认识两党关系之复杂,始终支持现有的国民政府而...
评分谁能使中国恢复“大国”地位———“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三思 刘小枫 本文为刘小枫应邀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读书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引言 学术和文教体制从属于主权国家,受主权国家利益支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国外(比如美国或日本...
评分神经病人不相信二加二等于四,精神病人则相信二加二等于四,但对此闷闷不乐
评分神经病人不相信二加二等于四,精神病人则相信二加二等于四,但对此闷闷不乐
评分出国做学问的指南,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个套路?!
评分一切根源于美国人没有任何历史负担的“救世”情结与普世情怀。然而一旦面对具有强大传统的老大中国而言,所有的热情就变成了可笑的一厢情愿。理想主义同现实主义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尤其是交织在国共两个具有中国专制传统和苏联党特征的中国两大势力拉锯的战线上,吃力不讨好,是避免不了的结局。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如果马歇尔允许美国陆上部队参与中国内战、如果美国人不干涉朝鲜统一、如果第七舰队不驶入台湾海峡……假设毫无意义,历史本身就充满了缺憾。
评分如果将邹谠与凯南两部书结合起来看,就能更全面的看待美国的外交政策。两位博士都回顾了美国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并认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础。应该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理念最好的表达,而事实上美国的外交政策却始终是现实主义的。因此,在二战爆发后,美国并没有直接参战,而是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在发战争财。因此,在二战后的欧洲对苏联采取紧逼孤立政策依然是在这个理想主义说辞与现实主义诉求的逻辑下。而对于东方,美国显然从一开始就做错了,他试图在日本失败后,扶植蒋介石作为亚洲利益的代理人,从而避免美国陷入欧洲与亚洲两线作战的窘境。事实上,蒋介石确实将日本拖在大陆的泥潭之中,太平洋战局也一度胶着。但在日本失败后,蒋介石无力维持的时候,美国依然选择了路径依赖,导致与中共的最终反目。韩战结果,预示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