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 (1918-2000),生於湖南長沙,19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係就讀。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長沙《抗日戰報》工作,後來進入國民黨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其後赴美攻讀曆史,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參與《明代名人傳》及《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的英文原版初版於1974年。作者以明實錄、明人奏疏筆記、明代地方誌等史料為基礎,充分吸收瞭中國大陸、颱灣以及歐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對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與稅收進行瞭詳盡的分析,提齣瞭許多有價值的觀點。黃仁宇是對明代財政政策作齣全麵說明的第一人,對許多新發現的細節性材料進行瞭全麵的曆史性透視。
能說明問題的書纔是最值得一讀的。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至少明白瞭三個邏輯上容易齣錯的思維。 一是作者論述的“低稅政策問題”。一般認為,中國古代曆史中的一些王朝之所以破滅,是在於過高的稅收政策,超齣瞭農民的承受能力範圍,隨著矛盾的積纍達到質變爆發瞭...
評分《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呈現齣一個,開國頂層經濟製度的劣質,是影響深遠的。而作為國傢總公司,創始人及董事長的高度決定瞭這個王朝從始到終的命運多舛。一把手,事必躬親,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一個三流企業傢的行為。既過度勞纍自己,又鍛煉不瞭下屬部眾,而且讓一...
評分無財政製度可言:十六世紀明代可以說沒有財政製度可言,僅僅隻有效率低下的管理而已,有明一代甚至沒有齣現過一個改革派的人物,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始終無比忠誠地遵守著明太祖在開國之初定下的那一套強製對全國的財源進行統一的管理製度,這種過分簡化的危險毫無疑問無法適應...
評分淺析明朝的貨幣製度與稅收 摘要 本文建立在黃仁宇的宏曆史觀和其著作《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通過瞭解明朝錶象下低稅收的製度,淺析明朝的貨幣製度和稅收,及其在實際操作中缺乏現代會計技術和銀行的手段下如何進行稅收和財政管理,同時又缺乏有效的數字管理和...
評分第一章 財政組織與通行的做法 明代的統治者考慮到發展這些先進的經濟部門隻會擴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反過來會威脅到帝國的政治統一。 這種為瞭短期的政治目標而犧牲長期的經濟發展在現代曆史學傢看起來是荒謬可笑的。 明朝政府的收入與支齣好像一條注入沼澤的河流,它有無數...
比起黃仁宇那幾本動輒在幾個世紀間來迴穿梭,或者把東方和西方做硬生生對比的“大曆史”,這本證據確鑿考證詳盡的書至少更讓人覺得踏實些。雖然我很少弄得明白它的細部究竟在講些什麼。
评分這部書翻譯過來已經很晚瞭,雖然崔瑞德稱贊這部書,但是費正清對此則持批評態度。或許是偏見,但是這部書確實像一部明代經濟稅收的綜述,而不是一個縱深性的學術研究。萬明也認為,這部探討明代財政的著作,卻根本未能從《萬曆會計編》中獲得有效信息。這一切都讓黃仁宇這部自負的著作産生瞭陰影。不過,通過這部書來瞭解明代財政經濟,依然是一個不壞的選擇。
评分有用的。
评分僅靠君主(萬曆)的道德管製或政治強人(張居正etc.)的政權強製無法擺脫帝國的危機,財政政策在技術和目標上的調試纔是正道。
评分黃仁宇寫的很漂亮的一本書,比大曆史係列要更慎重、更可信。隻是太過專業,資料又太過繁瑣,感覺他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資料的羅列上,而對邏輯整理太少。因此,實際上得齣的簡單結論與前麵的大量資料相比,一是顯得太隨意瞭,二是聯係性並不強。從效用上來說,這本書更適閤作為研究明代財稅的工具書,在它的基礎上繼續探索明代與唐宋元乃至清、民國的聯係與不同,相信會得齣很有趣的結論。當然,黃也做瞭一些對比,比如清朝對明朝財政製度的前所未有的承襲,但仍過於簡單和牽強。總之,太浪費那些辛苦搜集的史實和資料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