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拉•萊文(Ira Levin,1929~2007),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傢、劇作傢。畢業於紐約大學,曾在美軍通訊部隊服役。齣道作《死前之吻》(A Kiss Before Dying)獲得成功後,曾改行編寫舞颱劇。1967年根據妻子懷孕經驗寫成《失嬰記》(Rosemary’s Baby),被波蘭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搬上銀幕,帶給美國文壇與好萊塢影業難以抹滅的影響。1976年的驚世之作《巴西來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提前預告瞭世紀末崛起的高科技基因工程,兼具科幻與間諜兩種類型小說特色。1980年以《死亡陷阱》(Death Trap)拿下“美國最佳劇作奬”。1997年齣版《失嬰記續集》(Son of Rosemary)後宣告封筆。萊文一生作品不多,除瞭9部劇作之外,他隻創作瞭7部長篇小說,然而每一部小說都膾炙人口,一經齣版便名列美國暢銷書榜首,並被改編、拍攝成瞭電影或電視劇。他曾數次榮獲埃德加•愛倫•坡小說奬和其他文學大奬,為當今美國文壇頗具影響力的一位作傢。2003年美國推理作傢協會授予他“推理大師奬”,是對其畢生創作經曆的充分肯定。驚悚小說之王史蒂芬•金對萊文有超高肯定:“他是技藝超群的瑞士製錶巨匠,我們這些人看來像打工的三流貨。”2007年11月12日,萊文因心髒病病逝於曼哈頓自傢公寓,享年78歲。
《這完美的一天》創作於1970年,小說通過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地嚮我們展現瞭一個高科技占主導地位、精神世界卻是一片荒蕪的社會畫捲,深刻反映瞭當代知識分子對“烏托邦”理想産生的幻滅感和悲觀情緒,堪與紮米亞京的《我們》、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並稱四大反烏托邦小說。
《這完美的一天》以嶄新的視角嚮我們展現瞭一個“科技治國論下的烏托邦”的社會生活圖景:大傢說同一種語言,吃一樣的食物,喝一樣的飲料,穿一樣的衣服。沒有名字,每個人都靠一個由九個字母數字組成的代碼來區分彼此。人們被告知在哪兒住,吃什麼,和誰結婚,什麼時候生育,從事什麼工作。所有人都會在62歲時死去。整個社會由一颱電腦控製。人們每天都得接受注射,麻木是所有人的基本狀態。大傢都很滿意這種生活。
數年後,由於一次未能預測到的大地震,“大傢庭”成員們的常規性治療被耽擱瞭數日,有些成員的知覺力得到復蘇,頭腦變得清醒,思維也活躍起來,開始質疑起這種製度的閤理性,並策劃逃離瞭“統一電腦”的束縛,奔嚮自由的馬霍卡島。然而,這座“自由之島”並非真正的“天堂”,它是“統一電腦”專門為那些“無可救藥的人”安排的……
發表於2025-04-17
這完美的一天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完美的世界是人類的一種夢想,寄寓於現世的超越與人性的理想化憧憬,因此自理論至實踐,從來就不絕如縷。我們立足於此處的喧囂塵世,遙想彼岸的上善之地,未免心懷美好願望,有無數經世治國或采菊東籬的繁復構想,為烏托邦王國添加無限的想象空間。然而,理想若始終停留於空...
評分首先主角有些過人之處那也是無可厚非的,不然怎麼叫主角對吧.其實一直下來都還好,但是看到後來,越發覺得統一電腦靠藥物來控製人民的做法,太簡單,也太bug瞭.比起1984,以主角為代錶的人民想要靠自發的想法來萌生反抗年頭根本是不可能的,強如主角也要靠意外纔喚起記憶,但也...
評分本書是四大反烏托邦小說之一,寫於1970年。與現代寓言的筆法不同,艾拉·萊文更偏重寫實,用純白描的手法為我們展示瞭一個被純粹理性控製的世界的悲哀。 20世紀是人類理性僭妄高潮迭起的時代,在科學的偉大成就麵前,所有的人都驚呆瞭,這讓我們心中一個遙遠而愚蠢的夢死灰復...
評分 評分首先主角有些過人之處那也是無可厚非的,不然怎麼叫主角對吧.其實一直下來都還好,但是看到後來,越發覺得統一電腦靠藥物來控製人民的做法,太簡單,也太bug瞭.比起1984,以主角為代錶的人民想要靠自發的想法來萌生反抗年頭根本是不可能的,強如主角也要靠意外纔喚起記憶,但也...
圖書標籤: 反烏托邦 科幻 小說 艾拉·萊文 美國文學 美國 這完美的一天 文學
現在看紙質書隻覺得各種做記號做摘抄不方便是什麼病……
評分4.20
評分有點粗糙...不過後麵擺瞭幾個大震蕩....
評分有得就有失,無視人性的天堂很可能就是地獄。
評分還可以,三星半。故事精彩,情節麯摺。尤其第一章很好,很有技巧。但後麵像好萊塢大片,英雄拯救全人類,就有點無聊瞭。情節雖然很精彩,很有想象力,但寫人性還是比較薄弱、幼稚的,畢竟是通俗小說。和《美妙的新世界》比較,差距還是有不小。周末連看兩天,不錯的消遣小說。
這完美的一天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