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原名劉適。原籍安徽貴池,1918年1月生於北京。1938年入北平燕京大學曆史係,1944年考入成都燕大研究院,師從陳寅恪教授,並曾兼任研究助理。1954年調武漢大學曆史係任教迄今。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武大曆史係教授、博 士生導師、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兼湖北省楚國曆史文化學會理事長、湖北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
發錶論文數十篇,著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古雲夢澤研究》(閤著)、主編《楚國曆史文化辭典》。
本文目的,在觀察甲午戰爭前後,中國內部情勢演變之過程,明其所以為近代史上一轉捩點之故,以求與遠東國際局勢之演變相錶裏。
甲午戰爭中國之所以失敗,其內政上之基因,在於前此三十年間自強運動之未能大規模積極進行。推究其所以然,可得三大綫索:其一,則由於一般認識之不足,緻使求自強之洋務工作,飽受牽製,而李鴻章尤成守舊士大夫之矢的;其二,則由太平天國起事後,漢人新興勢力之崛起,使滿清帝國在事實上漸由中央集權變為地方分權,變為地方分權, 以緻不可能形成一領導全國之有力核心,遂使自強工作大受限製;其三,則北京滿人統治集團內亦始終有矛盾,而漢人士大夫之門戶黨援又從而推波助瀾,遂使中央政府以內亦日趨日趨分化,而自強工作乃益難推進。 有此三端,甲午一戰遂終食其果,後此政局形勢乃迥異於前。
甲午戰爭曆時年餘,其間政局變遷之大瑞有四:其一,則李鴻章與淮軍在日本與清流主戰派夾擊之下,聲名掃地,,大為失勢,其三十年來在中國之首要地位,從此淪落。二,則受抑十年之清流勢力,在戰爭期間又東山再起,翁同龢一係,尤為之重心,上結德宗,外聯湘軍,一方麵猛烈打擊李鴻章之主和,與淮軍之戰敗;另方麵則力攻其十年來之政敵孫毓汶等,皆獲相當成功,但其主戰政策,則為太後所抑,亦由其惟事高論,無術挽敗局也。其三,則經此一戰,德宗與太後之見解益分歧,而宮廷內之矛盾亦愈演愈烈,“帝黨”、“後黨”之對立,乃逐漸錶麵化。其四,則經此一戰,中國軍隊之弱點畢露,於是北洋新軍,遂於戰爭末期,創建於小站。
戰爭以後,外患日張,國勢日頹,中國政局遂失其穩定性。李鴻章既去,北洋軍權漸歸榮祿,而袁世凱接統新軍,大加整頓,亦漸露頭角。中樞則翁同龢主政,而清流勢力因康梁維新運動之大起,又趨分化,上與宮廷矛盾相結,於是帝後黨爭益烈,遂終爆發戊戌之變,大局從此益不可問。而革命勢力,則始於甲午,乙未間萌芽海外,隨時勢之推移,逐漸孳長,遂終成傾覆滿清帝國之先驅矣。
發表於2024-11-21
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我對曆史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這大概是幼年時聽評書所養成的習慣。在上下幾韆年的曆史長河中,晚清的曆史是沉痛的,卻又為今天的中國提供瞭很多鏡鑒。這其中,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大綱》、梁啓超的《李鴻章傳》和本書,都寫得很早,卻猶有餘香。 與另外兩本書...
評分 評分甲午一戰,敗於蕞爾島國之日本,而且,敗得那樣地慘。自是年六月廿三日(公曆7 月25 日)接戰,至年底,日軍連陷平壤、安東、九連城、金州、旅大、蓋平,中國軍隊幾無迴手之力。翌年乙未三月二十三日(公曆4 月17日),簽訂瞭喪權辱國至極的《馬關條約》。同年五月(公...
評分石泉之作深受其師陳寅恪之影響,重在還原曆史中之紛繁頭緒,尤善於體察人事關係、分彆黨派,如區分帝黨後黨、主戰派主和派,此確為研究中國史最重要之方法,但其視野亦為此所濛蔽,不能見此戰爭之世界格局也。引用史料較為完整豐贍(惜多為日記、奏摺,其他材料較少),故而對...
評分又逢甲午年,中日關係日益緊張的今天,人們很容易會想到百年前那場戰爭。“甲午一戰,就中國國內局勢言之,亦實為近代史上劃時代之大事也”,石泉如是評價甲午之戰。作為陳寅恪先生指導的學生,石泉最終代先生完成瞭夙願,將晚清政局和盤托齣。這也是本文選擇石泉這本著作來探...
圖書標籤: 中國近代史 曆史 晚清史 近代史 晚清 甲午戰爭 石泉 政治史
: K256.07
評分石泉之作深受其師陳寅恪之影響,重在還原曆史中之紛繁頭緒,尤善於體察人事關係、分彆黨派,如區分帝黨後黨、主戰派主和派,此確為研究中國史最重要之方法,但其視野亦為此所濛蔽,不能見此戰爭之世界格局也。引用史料較為完整豐贍(惜多為日記、奏摺,其他材料較少),故而對曆史的還原度頗高。 此書極具眼光處,在於其重點(第四章)考察甲午戰敗後至李鴻章齣使和談期間的清廷內部紛紜的形勢,認為這一時期的具有承上啓下之特點,乃帝黨後黨公開矛盾之由,又為小站新軍創建之始(同時也為淮軍失勢淪落之始)。 總體而言,甲午戰爭之意義,在於暴露瞭中國軍事、政治方麵存在的極大問題,而後數年的發展,實為吸取此一教訓之後的産物,可惜戊戌之後,大多仍歸失敗,惟袁世凱終成氣候。此亦可見中國欲為製度改革之難。後人每將罪責歸於慈禧太後,然無大
評分本書一大好處,似是既分辨帝後、北洋、權臣、清流的條塊交錯,又指嚮同光缺少安居四麵之間、齣入紛錯有餘者。戰前淮係勢大,李鴻藻、瀋桂芬分庭中樞,作者盛贊恭親王能“居間兩用之”,卻難逮甲申變故;戰後淮係衰落,恭王復齣,翁同龢聯絡劉坤一,似也能“用心調停於帝後之間”,然則恭王速死,翁以康替,戊戌之變於是遠甚甲申;慶王精宦術而多推諉,劉坤一、榮祿身後,東南湘軍與直隸新軍相維相剋之勢不復,滿親貴胄內也再無能勝任者。以甲午戰端為際,齣疆吏清議之爭,終入晚清政局無以以滿製漢、調和大體之局。崩析之勢,竟若無王導之東晉。石先生莫非獨與恭親王惺惺相惜?讀罷惟於此意不知其可也。
評分陳寅恪先生指導的論文。
評分三星給內容、一星給陳寅恪。不是說書不好,放在當時絕對好文,而是時代在發展,學術在深入,晚清史有瞭長足的進步,學術的薪火相傳對專業和業餘愛好者都是好事。另:本書對慈禧的評價不能認同更多。
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