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蘭溪人。明末清初文學傢、戲麯傢。18歲補博士弟子員,在明代中過秀纔,入清後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齣。後居於南京,把居所命名為“芥子園”,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著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劇,《覺世名言十二樓》《連城壁》(三者閤集《無聲戲》)等小說,與《閑情偶寄》等書。
《無聲戲》是李漁第一次移傢杭州時所作。當時是分初集、二集兩次梓行的,時間大約在順治十三年(1656)前後。初集即本書所收的《無聲戲》十二篇小說;二集已佚,散見於後齣的閤刻本或選刻本中。
《無聲戲》之名,取於“有聲戲”,即戲麯相反之意,意在描繪一齣齣人生舞颱上的活劇。其中所收錄的故事大都是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聞,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士、農、工、商,無所不包。李漁自己說:“竊怪傳奇一書,昔人以代木鐸。因愚夫愚婦識字知書者少,勸使為善,誡使勿惡,其道無由,故設此種文詞,藉優人說法,與大傢齊聽。謂善者如此收場,不善者如此結果,使人知趨避,是藥入壽世之方,救苦驅災之具也。”可見作者對於這些民間故事的選擇利用是有其鮮明目的的。懲惡勸善則是這部小說集的基本主題之一。總之,書中幾乎每一篇小說都有些寄寓,而且有的還非常深刻。
發表於2025-04-28
無聲戲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中盛贊將要消逝的講故事的技藝,並將其與“小說”相對立,稱之為“交流經驗的能力”。通過對李漁小說的閱讀,似乎可以發現李漁便是本雅明所希冀的“講故事的人”;故事是與聽眾密不可分的,李漁尤其重視讀者的接受,自言“一夫不笑是我憂”。但比之於之...
評分此書是名著《閑情偶寄》的作者李漁的短篇小說集。顧名思義,“無聲戲”即是沒有聲音的戲劇。李漁認為,小說同戲麯一樣,都有著社會教化功能,所以全書的整體基調同大部分明清小說一樣,勸人為善、誡人作惡,宣揚善有善果、惡有惡報。 李漁一方麵脫胎於傳統道學,誡嫖—...
評分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中盛贊將要消逝的講故事的技藝,並將其與“小說”相對立,稱之為“交流經驗的能力”。通過對李漁小說的閱讀,似乎可以發現李漁便是本雅明所希冀的“講故事的人”;故事是與聽眾密不可分的,李漁尤其重視讀者的接受,自言“一夫不笑是我憂”。但比之於之...
評分圖書標籤: 李漁 中國 明清小說 古典文學 古典 小說 經典 章迴小說
笑死我瞭,李漁太有纔瞭吧
評分類似三言二拍,但不如。格調亦不甚高。不過書名取的不錯。
評分y
評分從語言到故事 太有意思瞭
評分蠻有意思的。
無聲戲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