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從多層次研究的角度審視東亞現代化模式(代前言)
第一部分 東亞現代化的文化背景與國際環境
第一章 “東化”與“西化”關係新識
一 現代化、東化、西化三者是共性與個性關係
二 東亞模式是現代化在亞洲地區的個性體現
第二章 對“中體西用”思想的反思――現代化啓動的文化選擇與曆史睏境
一 西方與“西力”
二 文化“脫胎”過程
三 非西方社會現代化的共同特徵
四 過渡時期思想文化的二元性
五 現代化在“兩難選擇”中不斷深入
第三章 “亞洲價值觀”與東亞經驗再探
一 “亞洲價值觀”如何看待東亞“奇跡”和“危機”?
二 世界銀行對東亞“奇跡”、“危機”與“復蘇,”的反思
三 阿瑪蒂亞?森:“自由發展觀”對“亞洲價值觀”的批評
四 動力機製與必需條件――透析“東亞經驗”之爭
第四章 從“慕華賤夷”到“脫亞入歐” ――日本華夷觀念的傳承與變異
一 日本華夷觀念之正統性:慕華賤夷
二 日本華夷思想之變異:非實體性的華夷觀
三 小結
第五章 東亞現代化的國際政治背景――以冷戰與颱灣“奇跡”的關係為個案
一 冷戰與颱灣土地改革
二 美國對颱經濟援助及其冷戰色彩
三 越戰對颱灣經濟的刺激作用有待研究 跗
四 颱灣“邀請發展對中國統一和亞太和平與安全的深遠影響
第六章 美日資本與新加坡産業升級
一 外國資本在新加坡的地位和作用
二 美、日資本的不同運作j
三 兩國資本不同錶現的原因
四 結論
第二部分 國傢發展戰略、政治變革與國傢乾預
第七章 政治現代化的另一類型 ――戰後東亞地區政治發展
一 建立國民國傢的權威主義政治體製
二 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主義政治體製
三 官民協調的精英主義政治體製
四 各國(地區)不同層次的政治體製改革浪潮
第八章 保守主義與戰後日本的國傢戰略――以吉田路綫為主
一 相關概念與研究方法
二 吉田路綫的形成
三 後吉田時代保守主義的戰略演變
四 吉田路綫的_現實性及其轉變原因
五 對保守主義的批評
第九章 菲律賓現代政治變革模式的形成――黎薩爾的政治思想再思考
一 黎薩爾論“暴力革命”
二 黎薩爾論“精英化的好改革”
三 黎薩爾的政治思想與菲律賓政治變革模式的形成
第十章 中國颱灣地區民主化的畸變
一 “颱獨”誤區
二 “憲改”誤區
三 地方派係政治和“黑金”政治
第十一章 韓國民主化的進程
一 民主化的啓動
二 民主化的發展
三 年月、月、月工人大鬥爭
四 盧泰愚民選軍人政權的産生
五 金泳三文人政權
六 韓國民主化的特徵
第十二章 住房乾預的東亞模式――新加坡、香港政府進行經濟乾預的途徑分析
一 新加坡、香港住房乾預模式的同構性
二 兩地住房乾預模式的成因分析
三 由兩地住房乾預模式引發的對於東亞模式的新思考
第三部分 經濟、社會與區域發展模式
第十三章 從“以農業培養工業”到犧牲農業――對中國颱灣和韓國農業與初期工業化關係的比較分析
― 引言
二 中國颱灣:以農業培養工業方針的實施及其成果
三 韓國:工業帶動還是犧牲農業?
四 影響農業與工業化關係的製度因素分析
第十四章 東亞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農業”
一 引言
二 香港和新加坡的城市農業轉型
三 日本都市圈的城市農業“轉型”
四 未來之路
第十五章 韓國新村運動經驗的局限性
一 韓國農村發展的起點不是新村運動
二 新村運動的強製性與不可持續性
三 美化農村、提高農民收入並不能扭轉甚至減緩城市化進程
第十六章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製度改革
一 新加坡教育分流製度概況
二 新加坡實行教育分流製的社會影響
三 教育分流製度實施的必要性
四 新加坡教育分流實施的可能性
第十七章 新加坡社區基層組織的變遷
一 民眾聯絡所和人民協會
二 聯絡所角色的轉變
三 公民谘詢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
四 組屋計劃造就居民委員會
五 基層組織與國傢建設
六 結語
第十八章 當代越南經濟社會發展途徑
一 産品經濟發展途徑的推行與調整(1975―1990)
二 商品經濟發展途徑的定位(1991―2000)
三 市場經濟發展途徑的確立(2001年以來)
第十九章 探索東亞區域閤作的新模式――以“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例
一 兩極格局下的中國與東盟關係
二 多極化趨勢下的中國與東盟關係
三 結語
附錄 研究東亞現代化模式的書目文獻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