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國女作傢和女權主義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學界的一個象徵。齣生於倫敦的伍爾夫是在傢中接受教育的,在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親去世之後,她也遭遇瞭第一次的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齣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後母兒子(無血緣關係)喬治和傑瑞德·杜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編輯和文學批評傢)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瞭布盧姆斯伯裏(BloomsBury)。
她在1905年開始以寫作作為職業。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作。在1912年她和雷納德·伍爾夫結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傢。她的第一部小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齣版。
普遍認為伍爾夫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傢之一和同時也是現代主義者。她大大地革新瞭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裏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裏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嚮推進瞭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産生很大的影響。
《到燈塔去》是作者傾注心血的一部意識流小說。小說以到燈塔去為貫穿全書的中心綫索,寫瞭拉姆齊一傢人和幾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片段生活經曆。拉姆齊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燈塔,但卻由於天氣不好而未能如願。後大戰爆發,拉姆齊一傢曆經滄桑。戰後,拉姆齊先生攜帶一雙兒女乘舟齣海,終於到達燈塔。而坐在岸邊畫畫的莉麗·布裏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齊一傢到達燈塔的時候,在瞬間的感悟中,嚮畫幅中央落下一筆,終於畫齣瞭多年縈迴心頭的幻象,從而超越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傢。全書並無起伏跌宕的情節,內容分三個部分,依次為:窗;時光流逝;燈塔。最主要的人物拉姆齊夫人後來死去,其實際活動僅限於小說的前半部分。關於她的一係列描述,是以作者本人的母親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齊先生則有作者父親的影子。此外,作者著墨最多的是莉麗·布裏斯科。錶麵上看,莉麗語言寥寥,其主要行為主要是為拉姆齊夫人作畫,但該人物的思想活動相當活躍,作者以自己為原型塑造瞭這個人物,並“為小說結構安排瞭潛在的雙重綫索和復閤層次。……莉麗這個人物既在這部小說世界之中,又在它之外;拉姆齊一傢的經曆是第一層次的故事,莉麗所體現的‘藝術—生命’主要是第二層次的故事,是包裹在小說外麵的又一部小說。”
發表於2025-03-31
到燈塔去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幾十頁看過去瞭,隱隱約約還在等伍爾夫開完頭,等著開始點什麼,發生點什麼……直到一大傢子及賓朋都在餐桌邊坐下來瞭,晚餐開始瞭——這時已經過去八十來頁瞭——圍桌而坐的人們,將各自如影隨形的心理活動從相對分散的空間——不齣拉姆齊夫婦海邊彆墅及彆墅四周散步可達的範...
評分 評分最喜歡的伍爾夫作品。 2012年十月寫的。 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窗,最長。但是所敘述的實際時間段也就是一個下午加一個晚上(不到一天)。第二部分:歲月流逝,較短,所敘述的實際時間段是十年。第三部分:燈塔,實際時長大約是一個上午。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拉姆齊夫人...
評分許多作傢對於文學史上的標簽都是有抵觸情緒的。比如,馬拉美就很討厭彆人說他是象徵主義詩人,馬爾剋斯不承認自己的作品是魔幻現實主義。不過盡管如此,這些標簽對於讀者還是會産生很直接的影響。比如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因為“意識流”和“女權主義”這兩個概念而對伍爾夫敬...
評分圖書標籤: 英國 意識流 弗吉尼亞·伍爾芙 小說 伍爾夫 沃爾芙 到燈塔去 Virginia_Woolf
可能是翻譯得不好吧。意識流不容易讀
評分意識流。很美的意嚮
評分這個翻譯要是看得不走神算我輸
評分意識流。很美的意嚮
評分因為看英文原版的很多地方不懂,就去圖書館藉瞭中譯本,剛好藉到這版。但是不得不說,裡麵很多翻譯錯誤,他她都能搞混,不推薦這版
到燈塔去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