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瞧这群文化动物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访谈 传记 杂文 文学 文化 媒介 人生 中外文学
本书介绍了中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名人,包括陈染、黄永玉、廖静文、韩美林、刘墉、毕淑敏、周国平、王蒙等。介绍了他们一些状况。
推荐序--瞧一瞧 看一看 邹静之
初学写作时,对一位文字极好的前辈充满了崇敬。千方百计打听到他的住址,巴巴地去了,望着他窗的灯光而不敢上去。他家楼下有间酒铺,喝了酒壮着胆子爬上楼,见面劈头就问他一个哲学的命题。他站在走廊昏暗的灯下,看着我说不知道。然后,两人喝酒,碰杯的一句话是“为痛苦的质量干杯”。那一瞬间我觉他变得虚幻了,没有他的作品真。
一直以为作家或艺术家最可接近的就是他的作品,作家是依附在他作品上的。但作家在作品中是努力认清自己,而在社会中要努力保护自己,保护的目的是,怕传达出去的那一部分是错误的或不完整。因此钱锺书先生说:吃了鸡蛋就好了,干吗要看下蛋的老母鸡。他这种十分巧的拒绝,实际上也是一种怕。但有时还是想看看老母鸡,只是想表达对它下的那个蛋的尊崇和仰慕。
这些年我只限于看报刊和电视中的名人访谈。我喜欢读那些李冰说的文化动物回答问题式的谈话,即使有遮掩或秀的成分,我也愿意看。否则你知道的就会更少。这是一个传媒的时代,按李冰的话来说:你不站出来说话,也许会被误解得更深。
我原来读报除了文学副刊,从来不记作者的名字。文学副刊是看了作者的名字再来读文章的,某些人的文字必读,某些人必不读。除了文学副刊外,其他的文字只是读标题或读内文,从不管是什么人写的。认识李冰之后才知道,那么多的人物访谈都是出自她手。现在回过头来看,那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李冰访谈的文章写起来竟都是不大一样的,我印象深的是写余光中的那篇,是按几点几分的从进余先生住的宾馆大堂开始写的,几点几分在说什么,几点几分接了老同学的电话,几点几分要走而未走,都写了出来了。很有现场感,这样的结构,会看出采访者的用心,文章读起来也摇曳多姿。
很多时看传媒中那些记者的提问,实在替那些被采访者生气。提问题实在是门大学问,是要做很多很多功课,才能问出读者要看的,被采访者想说的话来的。
后来知道李冰在采访一人之前,要做很多很细的功课。这种功课不是那种从传媒到传媒的惯常问题的重复,而是要以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先去读人家的作品。一个仔细读过或没有读过作品的采访者,提出的问题是截然不一样的。而只有做过更细功课的采访者才能与受访者达到会心的交流。读者读到的也是他们想看到的东西。李冰能这样连续的完成这么大的一个工程,近而变成一种品牌,实在与她的敬业劳动分不开的,否则的话就是想做也许都做不下去了。
记者与作家写文字有许多不同之处,作家更自我些,更凭空些,可以借虚幻的概念做出一道菜来,而记者则不同,他所有的原料都该是查有实据的、具体的,要从这些实中找出形而上的虚来,这实在很难,甚至难到要有做无米之炊的本事。李冰在那些采访录音的筛选过程中一定做了很多很多的选择,才能够梳理、归拢、总结出一个主题来。她曾把采访我的一句话用在了题目上“编剧是被暴卒瓦的职业”,这句话现在被媒体广泛地引用着。她需要有在被访者泛泛的话语沙海中寻找闪亮光彩的本事。这种工作能做好了,我觉得实在是很难很难的。就这点来说,我该向李冰致敬。
挺有意思的~很适合做厕所读物~
评分被这个书名吸引~
评分被这个书名吸引~
评分透过人物看本质
评分挺有意思的~很适合做厕所读物~
瞧这群文化动物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