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Thomas Mann),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曼于一八七五年六月六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城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托马斯·约翰·亨利希·曼(1840-1890)是经营谷物的巨商,后任参议及副市长;母亲尤莉亚·曼(1851-1923)生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出身富贵,有葡萄牙血统。父亲严肃、冷静,富于理智,而母亲则热情奔放,爱好艺术。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哥哥亨利希·曼以后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一八九〇年十月,父亲去世,商行倒闭,全家遂于一八九二年迁至慕尼黑定居。翌年,他在文科中学毕业,后即在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托马斯·曼早年即爱好文学艺术,博览群书;学习期间,他曾用保尔·托马斯的笔名在《春风》及《社会》杂志上发表诗歌与论文,但并不为人注目。在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时,他仿效法国作家布尔热和莫泊桑的风格写了一篇以女演员和大学生的恋爱为题材的故事,这就是一八九四年十月在《社会》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堕落》。
一八九五年,他离开保险公司,在慕尼黑高等学校学习,当一名旁听生。他不但旁听了艺术史和文学史等课程,而且对经济学也甚感兴趣。与此同时,他为哥哥亨利希·曼主编的《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与福利之页》审稿,并撰写书评。
发表于2025-01-22
Death in Venice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我看《死于威尼斯》 译文10年出版的精装版《死于威尼斯》收录了《死于威尼斯》和《特里斯坦》两个中篇。在我看来,这两个中篇都是在探讨“美”与生活、与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死于威尼斯》:美的追寻与生命的失落 《死于威尼斯》主要讲述生活紧张严肃的作家阿申巴...
评分两则审美者与美的遭遇故事,探讨了美与世俗,艺术激情与主流道德,感官混沌与理性秩序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托马斯曼是个不折不扣的审美者。对于他心所向往的至美,他似乎总是抱着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倾心仰慕,心荡神驰,目光无时无刻不被美牢牢吸引。另一方面他心怀敬畏...
评分 评分发表时间:2012-02-03 23:22:29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托马斯曼的书,最近对二战前后的作家都很感兴趣,斯蒂芬茨威格,罗曼罗兰,赫尔曼黑塞等都是大师啊,这本译文出的短篇,只有两篇中篇,百度上“《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
评分图书标签: 德国 小说 德国文学 托马斯曼 Thomas-Mann 外国文学 魂断威尼斯 英文原版
The world-famous masterpiece by Nobel laureate Thomas Mann -- here in a new translation by Michael Henry Heim Published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I, a decade after "Buddenbrooks" had established Thomas Mann as a literary celebrity, "Death in Venice" tells the story of Gustav von Aschenbach, a successful but aging writer who follows his wanderlust to Venice in search of spiritual fulfillment that instead leads to his erotic doom. In the decaying city, besieged by an unnamed epidemic, he becomes obsessed with an exquisite Polish boy, Tadzio. "It is a story of the voluptuousness of doom," Mann wrote. "But the problem I had especially in mind was that of the artist's dignity."
电影只是个老creeper因为爱上美骚年而死而已。好吧书也是这情节但有意思多了。对日渐平庸丑陋的恐惧,对美的纯粹狂热。Auschenbach直到死才像个他心目中的艺术家。也许这是每个艺术家到了瓶颈期的情节。beauty of defamiliarization?
评分第二章真的使出了读论文和法条的解数,每段差不多三遍,还要贴tag才衔接。唉。这个人。真是让人心里十分难过。我是读懂了他,却也说不出什么来。好比一个淡水之交的朋友,深夜敲开你家门,你看着他疲惫地瘫坐在沙发上闭着眼,然而除了递给他一杯水,别的什么也做不了。即使他留宿自便,第二天也仍是要走。这条”日日挣扎着匍匐前行“的路,是他自己选的。他也没有别的路好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劫自己度,自己的罪自己背而已。我不想再评述他的性格,他的性格他在书里呈现得很清楚。然而那又怎么样。谁不是一边受性格所累,一边受性格恩惠。托马斯曼清楚知道,人们喜欢一本书,可用万千辞藻赞颂,而事实上如果他们喜欢,原因只能一个,就是情感有通。由此,确实不适合每个人。而我应该是耳朵里塞了一晚上钢琴曲,sentimental了些:)
评分【绝不再读】"It seemed to him the pale and lovely Summoner out there smiled at him and beckoned; as though, with the hand he lifted from his hip, he pointed outward as he hovered on before into an immensity of richest expectation. And, as so often before, he rose to follow."
评分需细读
评分Phaedrus, knowledge has compassion with abyss — it IS the abyss.
Death in Venice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