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提起了解日本,肯定就会有人推荐《菊与刀》,并且他还说不定会绘声绘色的说,这本书是一位美国专家对日本国民性的深刻解读,在后续的岁月里成为连日本人都认可的大作。据说要了解日本,这本书不可不读。所谓一手持菊,一手握剑的形象也被中国很多作者所热切...
评分从人类学的角度,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这本书试图找出答案。 距离鲁思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对于日本这个能够轻易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鲁思语)的民族来说,很多表面上的东西也许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此书中提到的日本民族的...
评分按:不知大家手中的《菊与刀》有无这篇文章在附录,川岛武宜的评论是我手头能见到的相关文章中最具学术性和批判性的。本文在高度肯定本尼迪克特的学识能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不光从细节问题上指出了若干问题,还指出了本书的一些方法局限,比如历史视角的缺失、将日...
评分这本短短200页最初只是作为一份美国人如何重建战后日本的战略研究报告,我用了5个小时把它读完。不能否认,日本已经从这本书的二战背景成长为重新野心勃勃的日本,正如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评价,任何时候读都会对日本了解又深刻一层,永远不会感觉过时。这是我们在硬盘里常...
评分讀的是綠色封面版本的
评分写的很客观,而且很易懂,去上海的火车上翻完的好书。
评分作者与评价者从一开始就以一种自己很了解这个国家的眼光动笔,有选择性地取材,却并没有交代自己为何选择这些现象,然后如何去了解这些现象,去还原这些现象;而是把自己的眼光强加于这些现象,扩大现象的某些部分去力争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 念得很辛苦,因为太多书里含有太多的主观意识。 念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我所谓的主观意识的根源就是,作者一开始就把她的研究对象当作为对手,并且是以打败对手为目的而进行对对手的研究,她过渡地关注在了那个对手与自己的不同,因为她所为的打败=同化;至于为何她的研究对象会变成现在她所看到的那样,对她来说根本不重要。因为,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要与日本作战,我们必须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她要的是作战,而非理解。
评分日本社會經過50年的變遷已經物是人非 但是不可否認Ruth的研究對當時的美國社會瞭解日本這個國家是起到關鍵作用的 是具有開創性的
评分没有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尤其是Meiji Reform一章。 也许人类学的学术报告就是这样吧,或许这本书并不应该当成书来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