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1897--1986),哲學傢、美學傢、詩人。原名之槐,字伯華。生於安徽安慶市小南門方宅母親的傢中,祖籍江蘇常熟。幼年在南京模範小學讀書。1919年在上海主編《時事新報》文藝副刊《學燈》,發現和扶植瞭郭沫若等文壇新秀。1920年赴德留學,先後在法蘭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1925年迴國,任南京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哲學係教授。抗戰期間隨校遷至重慶,抗戰勝利後返迴南京繼續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學哲學係美學史教授直至逝世。
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1925年即開始講授康德哲學及西方美學,當時有“南宗北鄧(鄧以蟄)”之稱。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宗白華先生是現代中國的美學泰鬥。其美學著述抒情,藝術,充滿著中國古典的詩情畫意,融老莊哲學、屈騷傳統、柳宗和儒學於一體,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無限,於方寸間體現廣闊之天地,處處透露齣詩人的敏銳和近代人的感受,牢牢地且又直觀地把握瞭中國美學的精英和靈魂。本書薈萃瞭宗先生的美文精品22篇,是宗先生所寫美學論著精品中的精品,曾影響過整整幾代學人。此次重新齣版,又新增宗先生每個時期真實照片和題詞,使之更顯大方、素潔、高雅。
發表於2025-04-13
美學散步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這1981年齣版的書如今纔讀到,不禁嘆書海無涯,恨不能皓首窮經,不錯過每一份作者的饋贈。 是李澤厚先生做的序。 序裏頭句就誠惶誠恐地講瞭一句“藐予小子,何敢贊一言” 那我這更晚三輩兒的尚未登堂入室的小女子更是不能噤聲瞭? 美學,或稱藝術,真的是如此神聖高深的學問嗎...
評分看的版本,上海人民齣版社,2017年以81年版為底的再版。排版實在差,長寬比例嚴重失衡,天頭地腳狹窄不堪,真是對不起“美”,整體遜於初版。 涉及中國藝術的部分,核心為中國人的宇宙觀,與李澤厚《美的曆程》(交相輝映,當否?),可互補。也是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木心有宇宙...
評分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在現代中國美學史上,有兩位泰山北鬥式的人物,硃光潛與宗白華。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是學貫中西、造詣極高的,但硃光潛著述甚多,宗白華卻極少寫作;硃光潛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
評分越來越相信文字裏所承載的美感瞭。散文和詩的寫作避免不瞭措詞,但目的是為瞭達到音樂的效果。如果,抒情能將心中的情以歌的方式道齣,狀物也能把物體最美的綫條繪齣,那洋洋灑灑齣來的文字便成瞭音樂藝術。而讀者讀到的不隻是所抒的情所狀的物,還有美的視覺或感覺上的享受...
評分(其實是一篇時間略趕的讀書筆記) 對一本書的觀感,不光取決於讀書的目的(自發而讀還是應事而讀),還取決於讀者的自身經曆(遊曆見聞、個性、知識體係、專業領域),以及對該書所探討的主題的瞭解程度。所以,讀書感悟,或說讀者最終能從書中獲益多少、汲取瞭哪些方麵的知識...
圖書標籤: 美學 宗白華 藝術 美學散步 藝術理論 哲學 藝術哲學 中國
無疑,宗白華對古代中國藝術中的美學思想有較深的理解,但他的論述過於學院派,有時讓人覺得空泛。或者說,他是站在一個“為瞭美而美”的角度去理解藝術與美,對一般的普通人來說有點虛。相對而言,李澤厚關於美學的研究總是引用很多經濟、政治研究的內容,似乎更加接近客觀的真相。因為宗先生研究的對象和我關注的對象不同,所以書看得比較乏味,印象較深的是提及“一切藝術都趨嚮音樂”,音樂的核心是什麼呢?節奏。換言之,就是指作品的結構問題,不同的載體以不同的形式體現齣一種藝術的節奏感,進而産生美的錶達。書中論及唐詩,說晚唐詩人頹廢,那到底是政治傢頹廢還是藝術傢頹廢?可以說,藝術是無能的,指望藝術救國不就是個笑話嗎?藝術終究隻是一種復述與再創造,而這個過程帶有強烈的虛構色彩,談及藝術時還是不要過度拔高為好。
評分關於康德的美學理論那篇實在看不下去。關於羅丹那兩篇很喜歡。1812看董其昌書法展之前又聽瞭一遍。
評分走下神壇
評分有意思的觀點很多,但一言難盡的意見也有很多。
評分以前在揚州先鋒,買瞭這書,後來又看宗白華的詩集,印象中叫《流雲小詩》,覺得吧…
美學散步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