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生(Yu-sheng Lin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1934年生于沈阳,原籍山东黄县,7岁时移居北平,14岁随家人迁入台湾。1958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60年赴美深造,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任维吉尼亚大学访问助理教授。1970年开始执教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2004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1994年当选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毓生教授的著作主要有:The Crisis of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Era(1986)(该书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苏国勋、崔之元校,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初版、1988年增订再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合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热烈与冷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从公民社会谈起》(即出)等。
本书最初是由台北狮谷出版公司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后来台北远流出版公司于一九八四年曾发行再版。这本小书今天得以与大陆读者见面,笔者内心甚觉快慰。书中主要收集了作者于一九六○年负笈来美以后与先师殷海光先生之间的通信。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殷海光和林毓生都一致地很鄙薄胡适,认为他肤浅。其中殷海光对梁启超似乎还有些好感,我觉得这是不通的。梁启超和胡适是一类的人,适合开风气而不宜于做实事,两位当然都是天分极高的人,远甚于殷海光以及林毓生,但却也都耐不住寂寞。假如这两位能够像严耕望一样的用功,成就...
评分张佛泉和殷海光的出现,似乎标志着本土自由主义的成熟。之前的自由主义者,都有留洋经历。有的人留学英美,也没有成为自由主义者,如冯友兰。而张殷二人,分别在燕京大学和西南联大完成学业,之后准确掌握了自由主义,并身体力行之,说明自由主义已非全然舶来,在本土亦可自我...
评分说明:想推荐这本书,又不愿自己费力,转载余杰这篇旧文偷懒。余杰读的应是此书1994年的旧版。 说来自惭,我是到了北大以后才知道殷海光的大名的。自由主义在海峡两岸都被视为最大的异端,更何况殷海光是当代中国罕见的自由主义者。于是,这位西南联大的校友便不该遗忘地被...
评分哈耶克的子弟林毓生先生,是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学者,祖籍也是黄县。林毓生1934年出生于沈阳。《殷海光林毓生书信集》中提到林毓生的父亲名字叫做林孚治,似乎是出身商业,早年家境还是很殷实的。晚近林毓生和王元化先生对话时,还说起黄县:“根据我对家乡山东黄县(现改为龙...
评分说明:想推荐这本书,又不愿自己费力,转载余杰这篇旧文偷懒。余杰读的应是此书1994年的旧版。 说来自惭,我是到了北大以后才知道殷海光的大名的。自由主义在海峡两岸都被视为最大的异端,更何况殷海光是当代中国罕见的自由主义者。于是,这位西南联大的校友便不该遗忘地被...
94年远东第一版,封面是学术集林丛书IV字样。内容大致有:1、师生情谊而有新老交替。2、对于五四的反思,批评胡适代表的一代学人学术功力不足,他们之强调自由更多出于反传统立场,而保守派反新,新旧交替,引进自由学说驳杂不纯遂至中国难以有英美形式的自由主义。3、对于哈耶克等的推崇,本书也刷新对海氏的认识。4、对于美国为代表,新时代技术资本至上人文缺失的反思。与对五四反思一道,期盼“文化内新运动”。5、台湾学术政治社会氛围下知识分子的处境对照身处异国的陌生感。6、具体的历史方法等学术问题的讨论。
评分一系列精彩的师生间往来书信
评分如此自负,又是哈耶克的“高足”,到今天竟然成就寥寥,真是可怜。尤其与自己看不起的那些人一比,更加可怜。没来由的优越感,自命清高式的精英主义,“腥腥相惜”、臭味相投,真是一对活宝。初赴美,殷林二人的师生关系便已倒置,也许这才是林博士发表这些信件的真实原因吧。
评分没想到这本书评论还很多,现在看来还是一般的
评分义兼师友,为理想,为自由。虽为书信,却言短意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