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内·玛利亚·里尔克,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马尔特手记》是他惟一一部长篇笔记体小说。读者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里尔克是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感觉艺术的天才,他能从寂静的物体上感受到喧嚣的人气,他能从人物的动态中捕捉到庄严与痛苦,他的语言能照进灵魂的最深处。他想表达什么?恐惧、痛苦、绝望,以及上帝与爱。
《马尔特手记》是里尔克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第一个高峰。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本书是译者花费多年心血精心翻译而成,也是中国大陆首次出版的《马尔特手记》单行全译本。另外,本书还附有著名诗人卞之琳先生的精彩译文 ——《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和死之歌》,以飨读者。
勒内·玛丽亚·里尔克(RaillerMariaRilke,1875-1926) 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1875年12月4日生于当时隶属奥匈帝国的古城布拉格,1926年12月29日死于瑞士的瓦尔蒙。在漂泊漫游的一生中,里尔克与卜个世纪初的欧洲众多作家、诗人、艺术家以及热爱艺术的贵族女性交往密切,其中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有雕塑家罗丹、女作家莎乐美等。里尔克牛生留下的文字作品可谓浩渺无边,题材涉及诗歌、小说、艺术随笔、书信、日记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诗歌:《图象集》、《祈祷书》、《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和死之歌》、《新诗集》、《新诗续集》、《杜伊诺哀歌》、《敛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等;小说:《布拉格两故事》、《亲爱的上帝及其他》、《马尔特手记》等。
这本书的71段文字揭示,人类的生活就是破碎的,断裂的, 由我们的思绪来打破。诗人的生涯也是如此。第165页,“我们移走了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在琐事中流走,我们已习惯于蝇营狗苟。” 翻译的比较踏实,但是那种读原文才能读到的恐惧和神经质,像鲁迅狂人日记般不可终日的感觉,...
评分向死而生:一位纯粹诗人的心灵经验 ——读里尔克《马尔特手记》 瓦尔特•本雅明在分析波德莱尔笔下的十九世纪末的巴黎时写道:“巴黎的质地是脆弱的,它被脆弱的象征包围着——有生命的东西和历史形象。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对逝者的悲哀和对来者的无望。” 如波德莱尔在诗...
评分作为里尔克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不同于其诗歌早期的抒情风格,而是主要以客观、智性的眼光审视生命,最擅长以一个小物件入手,精细的书写物件的边边角角,然后带入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亲朋,从而展现出细小又宏大看似对立实则融合的风格。 主人公马尔特·劳瑞茨·布里格是丹麦破落...
评分读完第三遍《马尔特手记》,我得了胆囊炎。两者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至多是精神愉悦与肉体痛苦的偶然冲撞,读书人难免的不幸。 一个胆囊炎患者的行走是件要命的事情。右腿动一下,肚子里就牵扯出一条线状的痛,线的一头攀住肋骨,另一头凌厉地坠向地面,天经地义...
评分那踏着巴黎薄雾中荒唐的景色,那满是针头的房间,那满脸冷笑的陌生人,那个佝偻病态的文明人,那一句“我人生的每一条航向都标记在了错误的地方”,都像是一道道疤痕让这本书显得瘦骨嶙峋、饱经沧桑。不管别人是怎么解读最后的离家者的故事,我一直觉得那是为了自由痛苦的挣扎...
2007年2月15日 上海图书馆
评分看中文电子版都如此累。。这书让敏感的人随时想哭。
评分!!!
评分有一天,我的手也会背叛我
评分无可救药的孤独者 还有诗人的敏锐 | 老实说 初读的时候有些迷迷糊糊的 可是做笔记的时候才突然发现 简直太出色了! 打开书从任何一个片断读起都会有所体会 。 原先没找到正确的读法 | 萧开愚的译序的确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