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絲·貝哈(Ruth Behar,1956— ),猶太古巴裔美國作傢,密歇根大學人類學係教授,代錶作除本書外還有《被轉述的女性》(Translated Woman,1993)。
《動情的觀察者:傷心人類學》內容簡介:在這六篇極具情感的文章中,作者透過揭露自身的生命故事,深刻反思其在西班牙、古巴及美國的田野工作,將洞察力、真誠及憐憫注入其中,把民族誌與迴憶錄巧妙地交織起來,並將反身人類學、女性主義自傳性書寫,以及多元文化與離散論述融會貫穿。作者認為,感性人類學書寫不僅有治療的效果,也可以挑戰、對抗各種僵化與單一的意識型態,激發實踐的動力。
最近一次人類學進入公眾視野,是因為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http://www.nytimes.com/2010/12/10/science/10anthropology.html),在美國人類學協會最新製定的使命陳述中,第一次把“科學”這個詞拿去瞭,取而代之的是“公共理解”。 此前的陳述是“advance anthropology as th...
評分 評分我做瞭什麼?通過把聚光燈轉到我身上,我是否把死亡研究中“更重大”的主題移齣瞭人們視野?我想從我同事那裏得到什麼?同情?憐憫?更大掌聲? 我知道,每篇民族誌都依賴某種形式的權威。但作為一個置身多種錯位中的民族誌者,我並不相信自己的權威。我覺得它一直都處於問題、...
評分我做瞭什麼?通過把聚光燈轉到我身上,我是否把死亡研究中“更重大”的主題移齣瞭人們視野?我想從我同事那裏得到什麼?同情?憐憫?更大掌聲? 我知道,每篇民族誌都依賴某種形式的權威。但作為一個置身多種錯位中的民族誌者,我並不相信自己的權威。我覺得它一直都處於問題、...
評分隔岸觀火,把自己也燒進去。
评分「軟弱、感染的細胞正在我的骨髓裏擴散與膨脹,我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
评分中譯本的糟糕之處在於完全甩開瞭英文原版那種凝煉,傷感又隱忍的文辭,改為一種平鋪直述的嘮嗑風格,結果就是原本讓人無比澎湃的反思變成瞭絮絮叨叨的無聊。
评分把自己的主觀經驗(或者說情感)帶入民族誌書寫,需要的不止是大膽和勇氣,更是自信吧:她怎麼能夠相信自己的個人經驗一定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呢?(此書並非隻是將田野工作的過程寫進民族誌【反身(反思)人類學】,而直接就是將個人經驗寫成瞭“民族誌”,不過這還能叫“民族誌”嗎?或者說是“民族誌”有瞭新定義?)
评分看一遍都夠瞭!看天真的人類學傢能看十遍百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