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被並稱為俄羅斯文學的“三巨頭”,“代錶瞭俄羅斯文學的深度”,其主要作品有《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壇上最復雜、最深刻的作傢之一,上帝與魔鬼、聖人與惡人、罪孽與懲罰、苦難與救贖,是其作品的基本主題,他對靈魂的嚴酷拷問、對人性的無盡探索,影響瞭20世紀包括福剋納、加繆、卡夫卡、薩特在內的眾多作傢,被視為現代主義文學的鼻祖。
《群魔》是俄羅斯偉大作傢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爭議性的作品,作品塑造瞭19世紀40年代的老一派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和70年代初社會激進青年的群像。以斯捷潘•特羅菲莫維奇為代錶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具有社會良知、崇尚真善美,同時又怯懦膽小、庸碌無為;以彼得•韋爾霍文斯基為代錶的社會激進分子,反對社會舊秩序、衊視權貴,同時又陰險狡詐、狠毒無恥。而另一位主人公斯塔夫羅金是典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他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麵卑鄙無恥,荒淫放蕩,是一個極端的享樂主義者,其靈魂和肉體都遠離基督,過著魔鬼般的生活;另一方麵卻帶有一種莫名的焦慮感,時刻感受著體內的獸性與自身的罪孽。斯塔夫羅金有著強烈的罪感意識,可他又無力承擔自己的罪孽,無力自我救贖,因此他隻能通過消滅自己的肉身——自殺,來消除自己的罪孽。在《群魔》中,每個人物都是善與惡、高尚與無恥、奮進與墮落的奇妙混閤,而這些原本對立的東西緊緊糾閤在一起,相纏相繞,無法區分。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世界,是一個群魔亂舞的荒誕世界,然而在這充滿惡的世界中,總有些許對善的感知,在每一個人身上,或明或暗地閃動著微末的亮光。
幾天來,我一直在反復的閱讀這本書。 當我很年輕的時候,也和此間的朋友一樣,讀後也隻能是嘆服作者那莎士比亞戲劇般的藝術魔力,而隻能說一句,請世界原諒我的幼稚。 不錯,年輕的時候大多數時候是為賦新辭強說愁。 所以個人認為,閱讀經典還是要晚一些,這樣纔可以在有瞭一...
評分探討這樣一位大師的靈魂深處是危險的,因為你已經走進瞭一座幽暗的森林。 我不知道為什麼喜歡陀斯妥耶夫斯基,按照常理,我應該喜歡奧斯丁,勃朗特或者沃爾夫。可是我就是被陀氏身上的一重種力吸引住瞭,猶如聽到瞭維那斯堡歌聲的人,被攝去瞭靈魂。 我愛斯塔夫羅金。 真是要...
評分對於俄國曆史和托斯陀耶夫斯基的無知使得《群魔》這部小說對我而言或許僅僅是一部小說。因為我讀《群魔》完全是受吳飛老師的《自殺與美好生活》一書的影響,因而格外關心並非主角的哲學傢基裏洛夫的自殺理論。 一、 基裏洛夫的形象——徹頭徹尾的哲學傢 吳飛老師凡言...
評分一 這是一望無際的雪原,又是狂風呼嘯的深淵;雪原上是不動聲色的明爭暗鬥,深淵中是繁雜瘋狂的靈魂獨白。 雖然有人說,沒有宗教神學基礎,就不要去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可對宗教知識一片空白的我還是讀得如癡如醉、神魂顛倒。那些頻頻迭起的波瀾環環相扣,讓人的情緒一...
評分情節相當拖遝的一部小說,可以看作是以小說的形式寫作的政治評論,其矛頭不僅指嚮“太人性的”革命者,同時也指嚮當時以屠格涅夫為代錶的文學界,字裏行間影射極多。拋開這層意思不論,斯塔夫羅金這個主人公值得深入研究。在我看來,陀氏通過他探討的是內在時間的問題:當他齣於一種無名的動機而暗中作惡時,當他當中受辱並享受剋製自己的快感時,當他犯下那個被寫進最終的自白裏的罪行之前,都有一個內心張力使得時間急劇膨脹的階段。這一階段外在地看來隻是短短幾秒,但人物經曆的內心曆史遠不能以此計量,小說中對於主角不停地看錶的動作的暗示印證瞭這一點。
评分陀翁小說中,政治性比較強的作品,對鐵路的恐懼,對屠格涅夫的嘲諷,以及西方社會始終繞不過的基督教。
评分陀翁小說中,政治性比較強的作品,對鐵路的恐懼,對屠格涅夫的嘲諷,以及西方社會始終繞不過的基督教。
评分當群魔紛紛淹死在海水中的時候,彼得·斯捷潘諾維奇依然逍遙在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上——因為他還沒有得到上帝的寬恕。
评分“對於一切都可以無休止地爭論下去,可從我心中流齣的隻有否定,談不到任何捨己為人,也談不到任何力量,甚至連否定也流不齣來。一切永遠是淺薄和萎靡不振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