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1969年2月生于湖北随州,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自2001年起,主持“当代汉语贡献奖”。出版有《黄昏的缤纷》、《重建生活》、《我看见了野菊花》、《非常道》、《类人孩》等多种著作。
《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出版之后,引来众数读家和媒介侧目。读史有方法,玩索有兴味。作者自身经验:遍观近代正史野史,爬梳剔挟之余,每成一则,不独欣然成诵,辗转反侧,更可以反复征引,和其他无数的历史细则,相与沟通并互见发明。此中之苦乐砥砺自知,心中块垒或为之高筑,或为之浇析,曼殊上人和绀弩散人都曾为此“无端狂笑无端哭”。吾人以史为教,西人更有所谓读史使人明哲、在此跳舞等说,历史既为材料,又为形式质地,跟人心相遇,有感即通,确凿可以成全有质地之新人。是以教化教育教学革新之道,莫过于回向历史:《非常道》出版后,跟风不断,可谓明证。余既始作其俑,难免龙种之望,而打扮历史无知历史之投机取巧人格,仍充斥市场,感慨系之,因再秉杂糅并举之余绪,更出机杼,作《常言道》一书,体例翻新,条陈细察,涓滴申说。为吾人近代史再三复意。读家或可哂察。
通者,有不可言言则非常之道,则必有老生常言言则平易悠远之道。道可常言者,则可以致精微,可以通广大。小德川流,大德软化(冯友兰语)。此本书所以用心者也,存鉴揽照,目击心悟,所谓证道,无处不在。
通之体,可以为经,为史,为传统;道之用,则惟务在人。我国人向来视大等为大人成人君子之教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现代教育之关键,同样利在大学,利在大学之人格校长,利在传道,利在为学,利在博通,利在独立,利在自由。一以贯之,则任持绝学,人格高标,如何做人,如何警君子,如何做学问,历历在目。又,或则培育现代识见及训练(蔡元培语),或则助学生走路(梁漱溟语),或则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冯友兰语)。要之,则又如竺可桢所倡通才教育,惟有通中国语文,通此随处流衍之人文精神,方可接续烟火,方可拯危难于既颓,方可于非常之时,有以“一死而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陈寅恪语)。读书治史,感同身悟,见不及此,实乃蠹虫。
我很喜欢这本书,没有评论,只是罗列一些近代精辟的话语,没有作者思想的干扰,更让人能够独立思考,太喜欢近代那些有血有肉有独立精神的人了,其实那时的人都有一个信仰是真正为华夏而斗争,虽然不可否认也要为私人牟利。但是,不管他们是什么政治立场,或者是成王还是败寇~很...
评分因为《非常道》买了《常言道》,失望充斥内心。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书我看过不少,一贯的质量好与深刻。《常言道》仿佛余世存为了挣钱一样。但也有好处,图片丰富,我非常喜欢这一点,我重视形象思维。并且,《非常道》太深了,有时看不懂。总之,值得一生去读。有人写了我想写...
评分《非常道》,《常言道》,《史间道》,道道道。三本书不光名字相像,内容至少也有堂兄弟程度的血缘关系。 05年,余世存以世说新语的体裁编了一本书,《非常道》。讲故事似的,他采来晚清、民国直到解放,政乱、革命直到共和的历史剖片,挑挑剪剪,用文字的力量将那些发黄的场景...
评分如何写一本《常言道》?——评余世存之新作 张之洞禁其子弟读《世说新语》,他说:“恐未得其隽永,先学其简傲!” ——摘自余世存《常言道》第73页 零五年国庆,闲走北京风入松书店,偶见余世存《非常道》一书,浏览片刻,甚是喜欢,遂购回细读。纵览全书,仿南朝刘义庆...
评分如何写一本《常言道》?——评余世存之新作 张之洞禁其子弟读《世说新语》,他说:“恐未得其隽永,先学其简傲!” ——摘自余世存《常言道》第73页 零五年国庆,闲走北京风入松书店,偶见余世存《非常道》一书,浏览片刻,甚是喜欢,遂购回细读。纵览全书,仿南朝刘义庆...
想起来一个特没劲的姑娘。分手了你倒是还书嘛。
评分简明近代野史速成
评分自己抄自己的书,也不必如此...
评分旧瓶,旧酒。没大意思。读过《非常道》可以直接忽略此书。
评分比较坑爹,内容貌似跟《非常道》差不多,没有当初的趣味了,首图借的,好像是盗版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