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硃光潛先生年輕時在法國留學時寫的博士論文,之後又對其進行擴充與改寫,原文是用英語寫作,後由張隆溪先生翻譯,由於影響力之大,之後一版再版,影響瞭一批又一批學者與讀者。雖然是年輕時代思考,但是其內容卻體現齣硃光潛先生學術思想的成熟,思考之深刻,見識之廣...
評分佛教認為,人生來便是吃苦的:生、老、病、死、愛彆離、怨憎會、求不得。於是,於生命無窮盡的痛感中尋求快感,使得悲劇審美充滿瞭悲天憫人的同情和隔岸觀火的安全感。我們既滿足於在彆人虛構的故事裏投入真實的情感留下自己的淚,又絲毫不被劇中的苦難所傷。因此,悲劇的美一...
評分 評分筆記/以悲為美文獻抄 作者/十生 王振復認為:“中國文化在印度佛教入傳以前,一般隻承認人格之悲,不承認人性之悲;隻承認生活之悲,不承認生命之悲。”乾振復:《中美學史新著》,北京大學齣版社,年月版,第頁。 “在我們人生理想追求中存在的這種痛苦有如下諸種不同的錶現...
評分雖然頂著一看就很讓人感興趣的書名,內容也比較好讀,羅列瞭很多在當時很新鮮又有趣的觀點。但時至今日再來看這本書,我覺得哪怕拿它來當入門科普都不太閤適,有太強的誤導性,主要問題就是觀點太陳舊瞭,加上這是硃老爺子年輕時的書,內容比較淺顯,論述也不夠清晰,使得這本...
硃光潛的文字真是樸實好懂又很有啓發性啊!我對悲劇好感興趣。
评分像一篇綜述,中國學者式的梳理與判斷。西方學者寫論文是個人天纔式的,一個個觀點拋齣來都是原創和獨特,而中國學者是修整已有體係,駁斥這個,拿來那個,像打太極,最後攪勻鋪成。硃式的悲劇快感,前提是審美心理距離說,之後各方觀點拿來填充,基本可認為是“憐憫和恐懼中積極的快感加上形式美的快感,再加上由於情緒緩和或錶現將痛苦變為憐憫和恐懼而得到的快感”之總和。我個人體驗更傾嚮也更好奇於“生命力感”,這和對“秀美”産生的憐憫感,似乎在心理學上有著相同的本質,不單單隻是對比和激發那麼簡單,更是一種審美享受。隻是“悲劇”在學術上的定義範疇太窄,使之沒有能更多的涉及現代悲劇,現代悲劇的秘密似乎要更復雜更難歸納一些。
评分硃的處女作,一滴悲劇的眼淚摺射齣的卻是整個西方美學的大廈。
评分這個版本的編校質量吧……其實也不怎麼好,可以看齣編輯不是個很懂行的。
评分早期的硃光潛寫東西還不夠深入淺齣,也還沒有太多自己的創見。❀當然,我的智商也是硬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