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英籍印度裔作家。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中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8岁赴牛津大学求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定居英国。曾任BBC“加勒比之声”栏目主持人3年。游走世界各地写作多年,批判发展中社会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匮乏,语多辛辣诙谐。主要作包括《灵异推拿师》(约翰·卢埃林·里斯纪念奖),《米格尔大街》(萨莫塞特·毛姆奖),《黑暗之地》,《印度:一个伤痕累累的文明》,《自由国度》(1971年布克奖),《河湾》,《半生》,《魔种》等。1990年获英国皇室封爵;1993年,成为英国大卫·柯恩文学奖首位获奖者,该奖旨在表彰“尚在人世的英国作家一生的成就”。2001年,因“作品中兼具犀利的叙述与正直的洞察,迫使我们正视那些被压抑的历史的存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发表于2024-12-22
魔种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在生命的尽头,人会如何回顾他的一生?他这一生的所有的成就、激情、感悟,所信奉的思想,以及所遵守的价值观在这尽头之处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能够让你安心的面对最终黑暗时刻的到来?还是仅仅只是幻象的气泡破裂之后留下的虚无,伴你融进一个更大的无边的虚无之中?这似乎是奈...
评分比起十九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黑塞的《在轮下》,我还是更喜欢二十世纪的奈保尔的《魔种》。 可以清楚地看见文学的进步。十九世纪的时候似乎因为浪漫主义在作祟,作家们总是喜欢找个僻静的地方一呆就是几年,不与城市做什么交流,满心恬静地种草散布,觉得这样的生活完美无缺,...
评分只看到三分之一,但是我已经被里面的世界所蛊惑了:这是怎样的世界?为了心中的理想,甘愿抛弃一切。 对于思想的力量,我一直不怀疑。也因为如此,我无法让自己踏入某一种思想的领域--那里过于深沉,我怕自己承受不了。我愿意远远地看着它们。 我不知道最后结局是如何的,但...
评分奈保尔72岁时最后一部作品,题目其实很令人困惑。这部作品全篇充满了苦涩。男主人公从来没有过正经的事业,始终在到处流浪,他本身的意见似乎并不重要,他更多是个见证者。威利出场时已经40多岁了,他早年在伦敦上学,遇见一个葡萄牙裔非洲人,两人结婚在非洲待了十八年,无所...
评分後半部分,威利在倫敦接近中產階級生活,努力的自我重建,不是理論上的粉飾自我,而是更傾向於人格過度的自衛。 較之於婆羅門遺傳的虛無根性以及殖民地人自卑感的封閉,算是小心翼翼的邁出了一步。結果也許未必使人激動,但這個出發點卻不是犬儒式的。 小說結尾“不該抱有理...
图书标签: 奈保尔 小说 外国文学 魔种 英国 英国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V.S.奈保尔
《魔种》是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英籍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的封笔之作。一部简洁而灼热的小说,关于身份认同、理想主义以及它们塑造或毁灭我们的能力。主人公威利半生漂泊于世界各地,从非洲到德国再到印度,最后回到英国。他在各种革命抵抗组织的台前幕后穿梭,希望能藉此接近解放全人类的真谛。然而,现实更像是一出离奇的荒诞剧,他处处碰壁,理想的泡沫次第幻灭。当他终于从时空的怪圈中突围,回到出生地伦敦时,等待他的,究竟是精神的彻底虚无,还是某种绝处逢生的救赎呢?
不是奈保尔的一流作品,个人以为不如《浮生》。写游击队的部分还不错,后面写伦敦生活就不太好了。翻译也远逊浮生。
评分沾上政治的书,一般都难写,今年看过最好的就是爆炸芒果,奈保尔这种一辈子都想不通的严肃货色,真不是我的茶。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美丽。
评分奈保尔最后两部小说(不出意外的话),为前后衔接的同一个故事。表面仿佛“流浪汉小说”,内里则是找寻个体身份的灵魂奥德赛。但是否有所谓“个体身份”这种东西存在呢?恐怕只有山寨货:非洲的葡萄牙混血儿模仿金发碧眼的白肤公民的生活;印度的宾馆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主人公拎起的电话是没声音的,电梯修到离地面几英寸所以需要你高抬贵腿才能走进去的,甚至连革命都抄袭自列宁、托洛茨基和毛泽东。那么,作为“底本”供别人模仿的西方文明是否就是原创的呢?那就更不是了:牛津剑桥的学术传统承自古希腊罗马,莎士比亚则“借取故事,借取背景,从不直接运用自己和周围人士的亲身事件”。大家就这么抄来抄去,而有人还真把抄来的东西当成是原创的(并睥睨别人的模仿)。奈保尔用一句金句表达了主人公的困境:“我这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哪儿都不是家
评分很久没有一本书读的这么叫我头疼 印度 伊朗神马地方总是很让人揪心
魔种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