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爾(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英籍印度裔作傢。1932年8月17日齣生於中美洲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8歲赴牛津大學求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定居英國。曾任BBC“加勒比之聲”欄目主持人3年。遊走世界各地寫作多年,批判發展中社會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匱乏,語多辛辣詼諧。主要作包括《靈異推拿師》(約翰·盧埃林·裏斯紀念奬),《米格爾大街》(薩莫塞特·毛姆奬),《黑暗之地》,《印度:一個傷痕纍纍的文明》,《自由國度》(1971年布剋奬),《河灣》,《半生》,《魔種》等。1990年獲英國皇室封爵;1993年,成為英國大衛·柯恩文學奬首位獲奬者,該奬旨在錶彰“尚在人世的英國作傢一生的成就”。2001年,因“作品中兼具犀利的敘述與正直的洞察,迫使我們正視那些被壓抑的曆史的存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奬。
《魔種》是2001年諾貝爾奬得主——英籍印度裔作傢V.S.奈保爾的封筆之作。一部簡潔而灼熱的小說,關於身份認同、理想主義以及它們塑造或毀滅我們的能力。主人公威利半生漂泊於世界各地,從非洲到德國再到印度,最後迴到英國。他在各種革命抵抗組織的颱前幕後穿梭,希望能藉此接近解放全人類的真諦。然而,現實更像是一齣離奇的荒誕劇,他處處碰壁,理想的泡沫次第幻滅。當他終於從時空的怪圈中突圍,迴到齣生地倫敦時,等待他的,究竟是精神的徹底虛無,還是某種絕處逢生的救贖呢?
隻看到三分之一,但是我已經被裏麵的世界所蠱惑瞭:這是怎樣的世界?為瞭心中的理想,甘願拋棄一切。 對於思想的力量,我一直不懷疑。也因為如此,我無法讓自己踏入某一種思想的領域--那裏過於深沉,我怕自己承受不瞭。我願意遠遠地看著它們。 我不知道最後結局是如何的,但...
評分書中最讓人難忘的是幻滅感,理想主義的幻滅感。 譯者的後記說這是一部流浪漢小說,是從小說的敘事視角說的,故事從柏林展開,在倫敦結束,整個作品是從主人公威利的角度展開的,關於思想活動的敘事特彆多,相比之下,故事不是那麼緊張、好看,就是在這冷冷的敘事下,威利參加印...
評分一顆魔種,代錶瞭任何東西。 可以是一種理想;可以是一份救贖;可以是一杯美酒;可以…… 看它的發展方嚮瞭,當然,過程很重要。 奈保爾的書我就隻看過這一本,不好做較全麵的評價。 反正主人公威利給我的感受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總是比現實所左右。而且絕大多數情況...
評分奈保爾72歲時最後一部作品,題目其實很令人睏惑。這部作品全篇充滿瞭苦澀。男主人公從來沒有過正經的事業,始終在到處流浪,他本身的意見似乎並不重要,他更多是個見證者。威利齣場時已經40多歲瞭,他早年在倫敦上學,遇見一個葡萄牙裔非洲人,兩人結婚在非洲待瞭十八年,無所...
評分奈保爾72歲時最後一部作品,題目其實很令人睏惑。這部作品全篇充滿瞭苦澀。男主人公從來沒有過正經的事業,始終在到處流浪,他本身的意見似乎並不重要,他更多是個見證者。威利齣場時已經40多歲瞭,他早年在倫敦上學,遇見一個葡萄牙裔非洲人,兩人結婚在非洲待瞭十八年,無所...
不該抱有理想的世界觀。災禍正是由此産生。解決也是由此發端。
评分奈保爾最後兩部小說(不齣意外的話),為前後銜接的同一個故事。錶麵仿佛“流浪漢小說”,內裏則是找尋個體身份的靈魂奧德賽。但是否有所謂“個體身份”這種東西存在呢?恐怕隻有山寨貨:非洲的葡萄牙混血兒模仿金發碧眼的白膚公民的生活;印度的賓館金玉其錶敗絮其中,主人公拎起的電話是沒聲音的,電梯修到離地麵幾英寸所以需要你高抬貴腿纔能走進去的,甚至連革命都抄襲自列寜、托洛茨基和毛澤東。那麼,作為“底本”供彆人模仿的西方文明是否就是原創的呢?那就更不是瞭:牛津劍橋的學術傳統承自古希臘羅馬,莎士比亞則“藉取故事,藉取背景,從不直接運用自己和周圍人士的親身事件”。大傢就這麼抄來抄去,而有人還真把抄來的東西當成是原創的(並睥睨彆人的模仿)。奈保爾用一句金句錶達瞭主人公的睏境:“我這輩子就做瞭這麼一件事:哪兒都不是傢
评分一本可以稱得上深邃的書。節奏感和結構都有新意。關於革命的部分,中國人讀起來會覺得格外有趣吧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美麗。
评分一個人的齣生,這一點,是一輩子無法擺脫的噩夢。除此之外,還有眾多封閉心靈的房間靜靜等著你邁入。我們理想的世界觀總是讓我們從一個邁進另一個,毫無改觀。而所謂的全球化,這種東西隻是看上去很美,問題依舊接二連三,五花八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