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她还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不能公开露面。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回明斯克居住。
201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记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发表于2024-11-21
Voices from Chernobyl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这本书看完已经有好几天了。我已经放下了它,可是它不肯放过我。 这几天来,无论我在做什么:在大街上闲逛、在电脑前写字,在床上刷朋友圈,甚至是在吃东西时,书里某些句子,总会附带着场景感,幽灵般地浮上来。 “他的肺和肝的碎片都从嘴里跑出来,他被自己的内脏呛到。我用...
评分当我们谈论过去或未来的时候,我们会将自己对时代的认知带入其中,但切尔诺贝利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灾难,散布于我们地球上的放射性核素,还将存留五十年,一百年,一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从人类生命的角度说,它是永恒的。我们该怎样理解它?我们可能破解我们尚不可知的恐惧的...
评分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出了一声巨响,这座号称“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事故并爆炸,大火熊熊燃烧,辐射污染遍及各地。 虽然距离这起事故已经过去了25年,当时的苏联早已解体,但是切尔诺贝利带来的伤痛并未消失,它留下了一片一片...
评分我一直不敢阅读关于切尔诺贝利的文学作品,是因为我无法想象那相当于400颗原子弹的辐射灾难是如何的惨绝人寰。曾经有位反日同胞通过展览大量的南京大屠杀照片,来提醒我们30万这个数字是由怎样的惨烈来构成的。而如今,当我跟随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评分图书标签: 历史 口述史 俄罗斯 纪实 阿列克谢耶维奇 外国文学 non-fiction 英文原版
On April 26, 1986, the worst nuclear accident in history occurred in Chernobyl. Although this wa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tragedies ever, until now, no book has appeared in English giving the inside story of what happened to the people living in Belarus, and the fear, anger, and uncertainty that they lived through. A journalist by trade, Svetlana Alexievich interviewed hundreds of people in Belarus affected by the meltdown. From residents of Chernobyl to firefighters to those called in to clean up the disaster, Voices from Chernobyl is a crucial document of what happened and how people reacted to it. Alexievich presents these interviews in monologue form, giving readers a harrowing inside view into the minds of those affected untempered by government spin, detailing the tragedy and devastation.
一味的集体主义是流氓行为,是无耻且无知的。周围世界大部分时间缓慢变化,然而突然剧变也是生活中必然要经历的。
评分看到一半弃,信息封锁、以科学研究为名不顾家人情感强行隔离、受难者莫名被“英雄”,读到这些行径我竟是习以为常的漠然。和普通的烂尾新闻报道无异,故事以情动人,然而缺乏理性反思批判,事故原因不明,预防机制未探讨。网上一股脑对苏联的批判我也呵呵,至少最后医护还是相对尽心心力直到人死亡,也许彼时人命比草芥稍贵一些?开篇新婚母亲为照顾受辐射丈夫历经千辛万苦怀孕半年还贴身伺候丈夫起居,各种专业医护人员的劝阻全然不顾一意孤行,所以丈夫死后你歇斯底里产出女婴器官衰竭四小时就死了怪谁?为了成全你澎湃四溢的情感不顾自己和孩子的健康,个人无法苟同
评分surprisingly good
评分我看的大部分关于前苏联的nonfiction似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关键时刻可以救自己及家人一命。很多时候事到临头再去思考是绝对来不及的。历史会一再重复,我绝对不是一个乐观的人。当然还是希望不会有用到这些知识的那一天。
评分This might be us and this might be the future horror.
Voices from Chernobyl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