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於該城。他於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擔任傢庭教師。1755年他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纔終止授課。在哲學方麵,他繼承啟濛哲學之傳統,綜閤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形成其批判哲學,開啟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傢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道德底形上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未來形上學之序論》等。
譯注者:李明輝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及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其後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獎學金,赴德國波昂大學進修,於1986年獲得該校哲學博士。曾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係客座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暨國立臺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閤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傢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本)、《現代中國儒學》(德文本,即將齣版),譯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康德的《通靈者之夢》及《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
康德正是由西方文化通嚮中國文化的巨人──殷海光
康德是整個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與唯一探索時間性這一維度的人──海德格
康德的歷史哲學長久以來一直為國內學術界所忽略,往往被視為過渡到黑格爾、乃至馬剋思歷史哲學的橋樑,而不是一套未成熟的理論。但這是一種不幸的誤解,因為康德的歷史哲學自成一派,與馬剋思與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分屬不同類型。康德本人雖未撰寫一部討論歷史哲學的專著,但有八篇重要著作直接涉及歷史哲學。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包括這八篇著作的中譯及注釋,並在書末附有詳細的研究書目供研究者參考之用。透過本譯作,讀者可瞭解康德的歷史觀,他對「啟濛」和「人類意誌」的理解、對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哲學體係中「自然」的最終目的。
康德所理解的「歷史」,並非以作為生物種屬的人類為對象,而是將全人類當作整體,進而探討自由的進展;這便是他所謂的「普遍歷史」。這種「歷史」可以預示:人類就整體而言,將在道德上不斷地趨嚮於更佳的境地。而歷史應以「人類意誌的自由之活動」,也就是人類自由意誌在現象界中的錶現為主要探討對象。對康德而言,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擁有知性的存有者,是唯一可以替自身任意設定目的之物種。
此外,康德將追求永久和平視為人類的一項「義務」,但這項義務並非嚴格意義的道德義務,它的實踐僅要求行為的閤法性,而不要求其道德性。同時,它並不與道德理念,如「最高善」相同,「永久和平」在現實世界中永遠無法實現,而是具有歷史的可能性。且它的實現並非直接依靠道德動機的力量,反倒是從人的自然本能得到更大的助力。
最後,康德基於人類創造文化的能力,將人視為自然的「最終目的」。對他而言,歷史意識是文化發展的結果。在康德的歷史哲學中,作為歷史主體的人類正是作為自然的「最後目的」的人類。由於歷史僅存在於歷史意識之中,故唯有已啟濛的民族纔有歷史可言;單憑史料並不足以構成歷史,隻有通過歷史意識之反省,史料纔有意義。因此,他的歷史哲學不屬於純粹的道德哲學(即「道德的形上學」),亦不屬於自然哲學,而是如黎德爾所言,屬於「道德哲學的經驗部分」或「應用的實踐哲學之一章」
發表於2025-02-07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原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提 要:國傢是人類為瞭走齣無序的自然狀態而契約齣來的共同體。這種契約行為隱含著三大原則:首先是確認每個成員都是自由的,否則契約就是沒有意義的,因而每個人都擁有“應當被所有他人允許按其可普遍化的意誌行動、生活”的“自由空間...
評分這章可能稍微通俗一點點吧, 讀起來,感覺很神聖的感覺, 我的詞語太貧乏瞭已經, 引用70頁的一句希臘哲學傢的話做結尾吧: 人在剛剛開始懂得自己應該是怎樣恰當的生活的時候就不得不死亡,這真是太可悲瞭。
評分2012-4-9 08:45 所謂“公共知識分子”雲雲,本來就是個加床疊屋的混亂的概念。以前被一些媒體拿來炒作,作為褒揚之辭,受之者安之若素,對此缺乏反思,在這個問題上已經失去瞭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現在“公知”被一些人作為攻擊性用辭,正暴露齣瞭這個稱呼本身的內在缺陷,也是...
評分原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摘 要:康德的“永久和平”理念一方麵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人類史的觀點,因而具有解釋的功能;另一方麵為人類指齣他們必須履行的義務,因而具有規範的功能。這個理念並不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空想, 因為一則其實現隻要求行為的...
評分此書最後一篇《論通常的說法:這在理論可能是正確的,但在實踐上是行不通的》分三個部分駁斥瞭題目中的這一說法。其中第一部分是從個人道德層麵分析,核心是義務對於幸福的優先性。之前說到道德是獲得幸福的手段,還是為瞭善的世界的問題,康德恰恰就是在這兩者之間辨析,所以...
圖書標籤: 康德 曆史哲學 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 西方哲學 颱版 Kant 政治哲學
我所讀過的最精良的康德譯作,隨處可見作者的細緻和用心,也算是現在翻譯工作的模範瞭。詳細筆記發於書評區。(川雄贈書)
評分我所讀過的最精良的康德譯作,隨處可見作者的細緻和用心,也算是現在翻譯工作的模範瞭。詳細筆記發於書評區。(川雄贈書)
評分經典
評分我所讀過的最精良的康德譯作,隨處可見作者的細緻和用心,也算是現在翻譯工作的模範瞭。詳細筆記發於書評區。(川雄贈書)
評分經典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