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作为移民作家,他将欧洲贵族趣味与传统修养带进美国文化,又持有深刻而世故的批判与讽刺眼光,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品味。擅长反讽、怀旧与滑稽模仿技法;同时又注重语言的锤炼,他以广博学识和文学修养形成令英美本土作家赞叹的英文风格。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在洛桑病逝。
本书是作者第一本用英文写作的小说,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写了几本书,由于心脏病不治而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中曾经在爱情上迷失过一次。书中既有俄国贵族的贫困流浪生活,又有对同父异母哥哥的真诚回忆,各处片段在路上不断回响,以华丽简净的方式探讨了时间、爱、死亡、艺术等永恒主题。
文/来颖燕 发表于2010.3.20《新京报》 提起纳博科夫,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会想起那部《洛丽塔》。只是想来,对于《洛丽塔》的记忆如此深刻,题材的因素要更甚些。但纳博科夫绝不是一位以题材取胜的小说家,看过他的《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就会深刻体会这一点。 ...
评分“过了一会儿,我们将从这个句子的结尾、下个句子的中间,或再下面的句子里,了解到会改变我们一切概念的东西,仿佛我们发现用某种无人试过的简单方式动一动胳膊就可以飞翔。” 在评价塞巴斯蒂安·奈特最后的作品《可疑的常春花》时,小说的叙述者V这样写道。这个句子所包含的...
评分《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部传记的元小说,内容是讲述V要千方百计为他已逝去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塞巴斯蒂安·奈特写一部真实的传记,为了这个目标,V对塞巴斯蒂安生前的种种做了详细的研究,试图一点一滴地还原真实地塞巴斯蒂安·奈特。然而却面临巨大的困难。 一、一元论的哲...
评分—读《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发条(2015年6月22日) 1.俄罗斯套娃 纳博科夫向读者讲述V的事迹, V向读者讲述塞巴斯蒂安的真实生活。 这种叙事结构,类似俄罗斯套娃的设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V在追溯其同父异母兄弟塞巴斯蒂安的生活轨迹时,有似...
评分1.对古德曼先生来说,“战后的动荡”、“战后一代人”是开启每一道门的神奇词汇。 2.因此,她的继父及其再婚妻子给予她的“家”的模糊概念,可以用古老的智者派辩论术的说法来比喻,是“更换过的刀柄和更换过的刀片” 3.让他恼火的总是二流小说,而不是三流或N流的小说,因为...
读者友好版
评分精彩,无话可说(以后再想怎么说)
评分纳博科夫的比喻请大家学习起来
评分读者友好版
评分小说的结尾简直无与伦比,甚至可以把它和乔伊斯的『死者』放在一起视作生命的两个侧面:当我们谈及死亡,我们渴望灵魂会存在;当我们思考灵魂,我们希望能更好地理解生命与死亡#真的想让人读读英文版,是精致而华美?还是简单而鸣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