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一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英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其中《初唐诗》、《盛唐诗》、《迷楼》、《追忆》等已被译为中文),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耳。
发表于2025-04-10
盛唐诗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 雅而不素01 原文 > 在《河岳英灵集》中,殷璠高度评价了卢象的诗:他的作品“雅而不素,有大体,得国士之风”。...他对卢象风格的描述却指明了京城诗法的一个共同方面:“雅”与“俗”相对,表示情感的节制,措辞的雅致,以及避免某些“俗”的题材和语词。卢象所避开的“素...
评分李白與杜甫是認識和欣賞唐詩、甚至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位必讀詩人,但要較全面地認識盛唐詩,自不能只局限於這兩位大詩人。宇文所安在《盛唐詩》的〈導言〉已明言:不能把盛唐的詩歌「等同於李白和杜甫,文學史並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這句話以至這篇導言已明示了本書的寫...
评分我拿到书,首先找到的是,杜甫的那一章,看了前面一部分,还是比较好的。上个学期王红老师的课,对杜甫的讲述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足见王老师多年的积累。她花了大部分的时间给我们介绍了杜甫的生平,有点像对门外汉讲评书的味道。因为时间的关系,杜甫的诗作主要讲了《自京赴...
评分宇文所安和钱钟书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兴趣迥异。“相比之下,后代读者没能从历史范围看盛唐诗,这是将盛唐看成诗歌和中世纪文化顶点的神话的最明显迹象。于是,岑参之被突出赞赏,不是由于技巧的微妙特性,而是由于代表了盛唐文化一个方面的一种主体:唐代对中亚的扩张。这种...
评分因为对中国诗词拥有一种非常自信自豪的感觉,我一度很抗拒外国人研究诗词的著作,一直都在看号称国宝级人物,比如叶嘉莹和顾随的东西,看完以后我发现他们依旧是中国人的臭毛病,主观性太强,把自己认为好的不加客观评价强行推荐给读者,啰啰嗦嗦,半天讲不清楚东西,和...
图书标签: 宇文所安 海外中国研究 唐诗 古典文学 诗歌 中国文学 诗词 文学
宇文所安的代表作(英文版初版于1980年),《初唐诗》的姊妹篇,从文学史的角度研究盛唐。作为一个汉学家,宇文本书的立论颇为新颖大胆,质疑乃至否定了许多习见的、传统的观点,比如李白杜甫并非盛唐诗的典型(王维是),王维、孟浩然并非如人想象的那般风格相似;主宰盛唐的是由南朝宫廷诗衍变而来的“京城诗”,而盛唐的伟大成就却是由京城外部的诗人创造的,等等。
本书的文学史描述比较全面、完整,轮廓清晰地阐述了作者的一个中心观点,即盛唐诗歌的标准不是由我们所熟知的几个大诗人来界定的,它也不是被切断了历史的一个多姿多彩、光辉灿烂的瞬间,而是在诗歌观念、题材、风格乃至技巧等方面持续地发展和变化的复杂过程。除了这种高屋建瓴的史的视野与脉络外,对几个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长篇的细读分析也非常新颖到位,有许多感受和分析是作者的“独家”,也是他的研究特色。
待细看
评分P2 要坚持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1.不能将这一时代等同于李白和杜甫;2.关于时代风格的一般问题;3.最严重危险的是切断其内在的历程,变成一个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瞬间——P195「诗歌的代不是历史的统一体,而是一种联系」。此论颇有眼光,此书亦致力于文学史的建构与脉络梳理。韦应物一章尤是。 【京城诗(人)】概念的提出。此乃宇文所安先生贯穿始终的一个划分,既有时间性又有空间区隔,未见他著,颇有新意。未览唐诗全貌,不敢妄下断评。 初唐诗→盛唐诗:社交场合——个人价值,宫廷王府—(科举)—从贵族世界脱离。 P45 王维:「在诗篇的平静表面下隐含着某种更深刻的意义或更强烈的感情」——早熟的天才、入而能出的情感模式。主题:空/宗教信仰;无意/对想往未来、控制未来的意愿的否定。
评分宇文的角度都很奇特有新意,比如从时代背景及各诗人的生活轨迹来论述,比如诗人间的类比和互动,比如很多轶事的加入。读起来轻松有趣。试举一例。比如讲到我最喜欢的李颀和李白时,他是这么认为的:“从李颀和李白的人物素描,从试图描绘个人,到寻求成为个人的李白,仅是一步之遥。”这个类比,我很喜欢。
评分二刷。与中国的传统研究路径不同,虽然重文本分析毕竟还是显得隔,与翻译当然也有关系。看看还行,效法是不行的。而且宇文氏后来的作品也越来越令人不忍卒读了。
评分重新讓我領悟了文學史,不是一堆作者和作品的名字,而是傳承、流變、革新的細微線索。另外,他寫杜甫,沒出現過“沉鬱頓挫”這句套話,給出了杜甫偉大的理由:風格轉換、繼承前代詩歌傳統但絲毫不受束縛、將背景複雜化從而改變了單調死板的傳統慣例(比如“狂士”人物類型)、大大超出傳統題材限制並擴充之、充分發展組詩的第一人。這比看國內的文學史教材有益多了
盛唐诗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