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2006年獲頒有「人文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Kluge Prize)。
发表于2025-04-10
論天人之際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本书是比较文化史、雅斯贝斯“轴心突破”理论的框架下中国轴心突破的展开。 “本书的一大纲领在于断定三代的礼乐传统(也可简称‘礼’)为中国轴心突破提供了直接的历史文化背景”p.17 “三代以来不断‘损益’的礼乐传统为轴心突破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所;儒、墨、道三家的...
评分对于一个讲究“以通驭专”而欲“通古今之变”的思想史研究者而言,没有任何一个课题会比探究中国古代思想起源更有吸引力的了。余英时先生在晚年选择这样一个课题作为他的收官之作,实在并不值得意外,这不止关系到史学家的考镜源流的执念,而且更有一种深切的现实关怀在里面。...
评分#2014-10-01# 夏周时期的“天人合一”是统治者通过巫与天的沟通,视为礼乐;孔子成功引“道”入心,让天人之际变成每个人都可以打通的“密道”,其路径为:心-气-德-道-天。这被余老师称为:文化轴心突破。相比其他古文明同类突破,其特点为:内向超越,即更侧重“合一”,而非...
评分图书标签: 思想史 余英時 余英时 历史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古代思想 台版 歷史
克魯格獎(Kluge Prize)得主、漢學家余英時院士的最新學術論著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
余英時院士在書中特別借用了「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
他認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
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由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才有了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千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余英時院士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重新建構出一個條理井然的歷史敘事。
没多少新东西。两点比较有意思:“绝地天通”后“余一人”与天沟通的天人合一结构被主动倾听万民声音的天命观打破;先秦诸子围绕“气”、“心”提出与巫文化相对抗的对天人合一新解释。不过“从周公到孔子”这段没讲清,不如李泽厚“大胆的假说”读来过瘾,也不及陈来细密。另外,“轴心时代”后新旧两种“天人合一”说分别保留于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中这点虽韦伯早有提示,不过联系沟口雄三对“天”的研究还是有启发,沟口的概念史是单线的,对很多现象缺乏解释力,对官方意识形态构建在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的取舍似乎缺乏敏感。
评分@2016-11-29 20:17:39
评分向内超越
评分真是构造思想的历史世界的高手。议题意识非常前沿。读后有天人合一满足感。联经版。
评分翻过
論天人之際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