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回忆

帝国的回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泰晤士报》,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为约翰•沃尔特。

作为综合性日报,《泰晤士报》关注的领域包括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由于长期秉持“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泰晤士报》在很多领域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作者:《泰晤士报》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方激
出版时间:2014-4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2907465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晚清和民国 
  • 中国近代史 
  • 清史 
  • 史料 
  • 社会 
  • 近现代史 
  • 中国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英国《泰晤士报》独家授权,国内首次出版

☆外国人的视角,生动的叙述,客观展现中华民族在特殊年代里的探索与跌撞

☆著名历史学家张宪文、杨天石、王开玺共同推荐。

本书选译《泰晤士报》1901-1911年发表的关于清末改革的一系列报道,以《泰晤士报》的视角,再现了清王朝最后十余年的内政与外交。内容涵盖了这一时期晚清的重大事件,如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之死、禁烟运动、新政、新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死和他们死后的政治安排、宣统皇帝即位、醇亲王载沣摄政、袁世凯被赶出朝廷、张之洞之死、清末立宪思潮、各省谘议局的设立、武昌起义爆发和扩展、袁世凯出山镇压武昌起义等事件。作品视角独特,论述详细深刻,既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晚清史。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中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近距离观察与认识,很多时候远不及西方人隔岸观火式的远眺。《泰晤士报》在150余年前的观察,不仅当时的中国政界知识界知之甚少(或曰普遍并不看重),即使在今日,这些极富洞见、堪称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仍被视若失去了时效的“新闻作品”而在理当认真审视...  

评分

1901-1911年,是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年。随着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定,清王朝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无论皇室内部,还是官僚阶层,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无不在孜孜追索帝国复兴、崛起之术。一场自上而下发起的“新政”,登上了历史舞台。帝国的最后十年,革新...  

评分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出版社曾经组织翻译过一批晚清外国人的中国回忆录,印象中里面谈到最多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人的国民性,以及那富有乡村气息的,在他们看来“奇形怪状”充满异域不解色彩的中国生活。相较之下,本书则主要围绕泰晤士报对晚清的大事件报道编选,对于这份...  

评分

在正统的历史课本中,李鸿章一直都被人作为卖国贼,是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路线的执行者,先后签订《中俄密约》《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四面大好河山,都一一送人,说是千古罪人也不为过。但在洋务运...  

评分

在正统的历史课本中,李鸿章一直都被人作为卖国贼,是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路线的执行者,先后签订《中俄密约》《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四面大好河山,都一一送人,说是千古罪人也不为过。但在洋务运...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外媒报道反观中国时局之变化,对还原与研究晚晴历史不啻为一种有益而必要的视角。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二:1)对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的评价,特别是对李的评价与国内已有的否定性评价和翻案式评价都有较大差异;2)对清末政改的评价,从中感觉到一些“隔膜”,要么是西方人太“理想化”,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理解不透,亦或先入为主而陈见太深?

评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就是本书的价值吧。

评分

每个人看到的杨桃都是不一样的。

评分

好选题,翻译翻车。

评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就是本书的价值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