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
1977年,出生于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
1984年,李登辉当选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廖信忠上小学;
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廖信忠升入初中;
1993年,新国民党联线人士组建“新党”,廖信忠进入淡水高中读书;
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廖信忠参加成功岭大专集训;
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获胜,而陈水扁随后锒铛入狱,廖信忠也在上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
2009年,廖信忠处女作《我们台湾这些年》出版发行;
2014年,廖信忠最新作品《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出版发行。
发表于2025-02-10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廖信忠让人熟知,是因为那本《我们台湾这些年》。49以后,这样小清新、关注民生而又面对大陆市场的台湾本土作品,的确并不多见。对岸的政府应该感谢廖信忠和【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这些导演们,是这些文字和电影让整个大陆的老少文青们开始更加关注这个岛,于是去旅行,...
评分廖信忠绝对是个聪明人,抛开两岸历史的沉重包袱,讨巧的搁置争议,将视角投向普通人的故事,用一个个台湾人的故事折射大时代,将观点亦或是思考埋在故事里。 身份认同、台籍老兵、金门炮战、匪情研究、外岛兵变、风雨飘摇、气球传单、报禁学运、台商台流 、金门之恋,每个故事...
评分收到《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是一个多月前。当时家里出了天大的事,一直没时间看。然后,却是一直没有心情能看下去。挺惭愧的,估计已经被编辑拉入黑名单。。。 当时收到书特激动,虽然买过不少书,但甚少有作者签名。 太久没看过这类型的书籍和电影,刚看时竟需要几段文字...
评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并没有解答我的疑惑,全书都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展现两岸关系的变化,较为主观和政治正确,没有关于客观的一些分析,并且叙述较为琐碎冗长,有点失望。 但是读到姐仔的时候还是有些感动,两岸毕竟还是血浓于水的,我其实暗暗希望未来能有契机可以唤醒这种两岸一体的思...
图书标签: 台湾 历史 廖信忠 社会 台湾文学 人文社科 生活 历史-中国历史
台湾人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
这是大陆朋友常常问我的问题。
毕竟,一九四五年以前台湾人很难到大陆,一九四九年之后又根本去不了大陆,这百年多来,台湾跟大陆真正产生联系的也只有短短四年,短短几年,根本还不够台湾人去认识。
其实,大陆的每次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
1947年,国共内战如火如荼,国民党军在台湾“高薪”征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部分志愿军战俘被遣返台湾定居;1958年开始金门炮战,金门百姓逐渐适应了在炮火里的生活;1964年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蒋介石下令加快核武器秘密研制;1966年,台湾小学生偷学简体字被老师发现挨打,台湾居民在报纸上看到了“文革”中被批斗的亲人照片;1978年中美建交,台湾居民向美国特使专车丢鸡蛋;台湾小学生从气球宣传单上领略到大陆风光;1987年大陆探亲潮,台湾发现大批重婚男;1990年,读过《毛泽东选集》的台湾大学生在校园内张贴大字报,在中正庙前高唱《国际歌》;1996年解放军举行登陆军演,金门士兵精神紧张,出现逃兵;2003年非典,台湾商人在东莞;2011年,北京老公到台南岳父家探亲……
本书从1944年写起,以13位我认识的台湾平民的亲身经历,向您讲述60多年来大陆大事件与台湾小故事,分享60多年来各时期台湾百姓对大陆的印象。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等于不知道。
真的非常一般,忍住想要二星的冲动。上一本看着还算新奇,这一本真的是完全暴露了作者没有任何文笔可言的文章。既不流畅,更谈不上可读性,充斥着各种口头禅一般的台湾话。说实话真不知这本书如何出版的。尤其第一个故事,真是看无可看,一页都读不下去。依稀记得其中也就一个故事稍可,却半天寻思琢磨记不住了。可见一斑……
评分太政治正确了吧?
评分对比第一本,这本零碎了许多,每个时间段节选的是某个小人物那时期的故事,导致阅读感非常跳跃。内容依然归为入门级概况读物。倒是印象深刻于【在颠沛流离的乱世中,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岛,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句话,我们百无聊赖的今天,是多少先烈期许已久却没有过的明天。
评分其实有那么一点文不对题啦。。
评分最有感触的那段就是明明一个台湾人,先是作为日本兵打美国人,后来作为国军打共产党,又作为共产党打国民党跟美国,又作为国军守在金门打共产党。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个人的命运都无法掌控在自己手上。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