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
施米特的论著最具学识且最富洞见力。
——哈耶克
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列奥•施特劳斯:
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余年,在20世纪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纪的霍布斯”之称,其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并提出了许多公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等。
施米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威斯特伐里亚的一个小镇普勒腾贝格的天主教家庭,从小喜好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神学,曾就读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1910年完成博士论文《论罪责与罪责模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施米特一边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一边写论瓦格纳的华彩文章。1916年以《国家的价值与个人的意义》(一文取得教授资格,并发表了一部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诗人多伯勒的长诗《北极光》的专著,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思想生涯。同年,与塞尔维亚女子帕芙拉•多萝蒂克结婚。
1933年,施米特担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出于诸多策略性的考量,加入纳粹党。“二战”后,施米特曾被冠以“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称号。1933—1936年,施米特担任普鲁士政府成员,享有众多学术职位,包括著名的《德意志法学家报》主编。1936年后,施米特因其在纳粹执政前后态度之转变,及其入党甚晚的事实而渐受部份党政高层质疑,且受到党卫军机关报《黑衣军团》的攻击。战后被盟军逮捕并移送至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应讯,却未被起诉而获开释。施米特后因拒绝与西德政府“去纳粹化”政策妥协而被永久剥夺正式任教之权利。纵然如此,施米特仍持续著书立说,对西德公众舆论以及欧洲左、右翼知识精英发挥其影响力。施米特以96岁高龄逝世于慕尼黑,葬于故乡普勒腾贝格,墓碑上铭刻着施米特对自己的盖棺论定:“他通晓律法。”
施米特与马克斯•韦伯曾有所来往,且深受其影响,部分地继承了韦伯对现代性批判的论题,其中一个明确的倾向就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称施米特为“反自由主义者”,则失之草率,有学者认为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是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部的批判。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2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集,刘小枫教授全新编订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什么才是最基本的“政治”常识?
政治,就是国家之间的生存冲突?就是划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
本书收入施米特经典作品三种:
《政治的概念》(Der Begriff des Politischen)
《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Das Zeitalter der Neutralisierungen und Entpolitisierungen)
《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Theorie des Partisanen. Zwischenbemerkung zum Begriff des Politischen)
《政治的概念》乃施米特最标志性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作品,至20世纪末已有15个语种的译本,因为他在此书中提出了极具争议性的观点——政治就是国家之间的生存冲突,就是对敌友关系的划分。《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是《政治的概念》初版时的附录,在1933年的修订版中被取消。1963年重印时,施米特增补了大量注释,撰写新序,附加了三篇“增补附论”,成为《政治的概念》一书的定本。
同年,施米特发表《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从19世纪源于西班牙的游击战讲到列宁尤其是毛泽东对游击战理论和实践的天才发展,尖锐地提出现代国际政治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该书副题表明其对《政治的概念》提供了历史证明。《游击队理论》在“9•11事件”之后更显意义,现已成为诸多学科的经典文献。
本书新增一篇德国汉学家什克尔与施米特关于“游击队理论”的对谈,展现1960年代末,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施米特对“游击队理论”的再思考。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一个人向一群饿狗扔去一块骨头,引发了狗咬狗的争斗,群狗之间彼此互为实际的敌人,而那个扔骨头的人则是绝对敌人。 实...
评分 评分大部分篇章在其他文集中读过,本笔记只涉及《政治的神学:主权学说四论(1922)》和《政治的概念(1932)》。 政治的神学:主权学说四论(1922) 一、主权的定义 “主权就是决定非常状态”(p5),这是一个际缘性概念(Grenzbegriff),必须结合际缘状态来理解而非常规;“对...
评分政治的概念 具有伟大意义的政治,崇高的政治,当时仅仅意味着对外政治。这种政治以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其他与其对立的主权国家为基础,在这种承认的同时,一个主权国家决断了对于其对立的其他主权国家友好、敌对还是中立。P91 在这种国家间的国际法范围内,作为主权国家获得承认...
评分【按语:这个选集时间跨度很长从1918-1970,能够辨析出:Schmitt早年虔敬,坚持上帝的超越性或形而上学的原则,后来却沉落到政治或公法理论的变动之域中,虽然仍然在使用那些神学的语词并保留了早先灵性洞察之深邃,论述中骨子里却飘荡着一种虚无主义的气息或可能性。然而,Sch...
文景的这套经典与解释系列似乎做的很精致...
评分严格意义上说,施米特并不是窄化了政治的概念,而是关注到了古典政治学所忽略的议题,即以划分敌友为前提的战争活动,这大概也很能表示一战以后欧洲社会中真正关切的问题。古典哲学自霍布斯以降大多关注社会的组织形式,政党、民主等等问题,虽有涉及战争,但多是处于理想型构想当中的“敌对状态”,将对抗的概念大大泛化。施米特关注到了这一古典政治学的边角料,把它提高到基础的地位。并且在施密特的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体系是动态的,也就是强调status,即状态。如敌友关系的变动、游击战身份与名义等等,任何一处发生变化,都会在政治体内部引发政治概念的变动。所以在施米特这里,政治无非成了一个更加具有进攻性以及更加精密化的利维坦而已,并没有到成为法西斯理论工具的地步。不过施米特的形象倒是很像克劳塞维茨加身的叙拉古
评分与《论断与概念》有重合的部分: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有几小篇理论非常透彻,如《政治理论的人类学始基》和《晚近阶段的视角和概念》。政治建立的依据并非人性的善恶,而是人的“悲观主义”。
评分与《论断与概念》有重合的部分: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有几小篇理论非常透彻,如《政治理论的人类学始基》和《晚近阶段的视角和概念》。政治建立的依据并非人性的善恶,而是人的“悲观主义”。
评分施米特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我就是对他喜欢不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