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1962
伟大的德语作家、诗人,诺贝尔奖、歌德奖得主。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1877年出生于德国,7岁开始写诗,14岁考入修道院却因不堪忍受经院教育逃离学校独自谋生,期间游历多个城市,进行广泛阅读,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22岁发表小说处女作,此后笔耕不辍直至去世。战争期间移居并入籍瑞士,1962年于瑞士去世。一生勤奋、作品诸多,其代表作有《悉达多》《荒原狼》《在轮下》等。
苏念秋
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曾任职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外文系,最早翻译、研究黑塞的学者之一,以翻译《悉达多》(初名《流浪者之歌》)闻名。
名家名作名译 悦经典12
献给流浪者的至高赞美诗
自我求索之路的不灭灯塔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赫尔曼·黑塞】
最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全新上市
著名翻译家、散文家【苏念秋】卓越呈现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故事讲述了英俊聪慧的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为了寻找自我而踏上孤独的旅程。他一路曾跟随沙门苦修,聆听佛陀的教诲,也曾沉湎于名妓的温柔,迷失于金钱的诱惑……
黑塞以充满哲理、诗化的语言展示了一名青年寻求自我的一生,表现了他作品一贯的寻找生命真谛、皈依自然的主题,影响深远,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内心的骚动、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我们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保罗·柯艾略)
悉达多的求道过程,历经学习、苦行、听教义、觉醒、堕落世俗、悔恨、修行、会爱、最终内心平静修得圆满,这也是一个人追寻自我生命的过程。人必须亲身去经历,一切教义知识都无法让人真正明白道之真意,任何言辞也无法替代自身的体悟,用心去感受一切,不要拘于表象,总有一天...
评分这本小说书名叫《悉达多》。黑塞的构思很巧妙,他把释迦牟尼(Śākya-muni)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Siddhārtha Gautama)一拆为二,一个是悉达多,一个是乔达摩。释迦牟尼中的释迦(Śākya)是族名,牟尼(muni)是圣人的意思。牟尼意译是能仁或能寂,沉默不语,一直...
评分我考虑着是否该把书架上的书这么分类:提出问题的;给出答案的;和,仅供缓解孤独的。 那么黑塞的小说们将被我毫不犹豫的塞在第三格,和圣·埃克苏贝里的《小王子》紧紧依偎在一起。哦,当然,黑塞不是飞行家,也不写童话。他是一个在荆棘丛生的现实中自信的迷路者。...
评分求道者悉达多去见佛陀。站在得道者乔答摩面前,悉达多看到了语言的破绽(语言是道的破绽)——而佛陀正是用语言传道的。这个破绽让他离开了佛陀,走上自己的道路。也不仅仅是由于他看到了这个破绽,另一个原因是他看到了佛陀的身体。佛陀的身体立在悉达多面前,这让悉达多,这...
评分悉达多的求道过程,历经学习、苦行、听教义、觉醒、堕落世俗、悔恨、修行、会爱、最终内心平静修得圆满,这也是一个人追寻自我生命的过程。人必须亲身去经历,一切教义知识都无法让人真正明白道之真意,任何言辞也无法替代自身的体悟,用心去感受一切,不要拘于表象,总有一天...
一个真正的探求者,如果真诚希望去找到一些东西,就不能接受任何教义。然而,一旦他已经找到了,他就能对每一条途径、每一个目标表示认可;一旦他找到了,就没有东西能把他与千千万万个生活在永恒之中并呼吸着神圣气息的人隔开。
评分“我会思想,会等待,会斋戒。” 这本书于我,我正需要,它正出现得及时。
评分读完以后心里的感动和喜悦已经难以自持,看到了星空,看到了大地,看到了河流,看到了自己人生新的修行!!
评分很多年后,能一口气读完的书。
评分不成体系的、印象式的、完全没有可操作性的救赎,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救赎,虚假的救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