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

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日]马场公彦
出品人:
页数:780
译者:苑崇利
出版时间:2015-2-1
价格:CNY 12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9754658
丛书系列:阅读日本书系
图书标签:
  • 日本
  • 历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日本史
  • 日本研究
  • 马场公彦
  • 阅读日本书系
  • 近现代史
  • 战后日本 中国观 历史研究 日本视角 中日关系 文化交流 战后史 东亚研究 思想变迁 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日本战败到中日恢复邦交,在没有恢复邦交的背景下,日本人如何面对中国?如何认识侵略战争中的加害责任?希望与中国缔结怎样的关系?为何中日两国之间产生了误解、不信任与对立?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著者基于断交期间2500多篇的中国相关报道,分析论述中国的是哪些人,对中国的何种问题表示关心,形成了何种中国观,著者希望能够开拓真正的中日民间交流的新局面,找到中日间相互理解的钥匙。

作者简介

马场公彦,1958年出生于长野县伊那市;1981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部;1983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东洋哲学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科,学术博士。从1984年开始在出版社工作。主要作品:独著:《围绕〈缅甸竖琴〉的战后史》,法政大学出版局,2004。论文:《出版界的亚洲——一个编辑的体验》,载小林英夫编《现代亚洲的国界——在全球化过程中》,社会评论社,2004。;《从出版界看日本的中国学变迁——以岩波书店书籍为中心》,载日本中国学编《对中国学的建议——第58届日本中国学会演讲记录》,日本中国学会,2007。

目录信息

言论分析篇
序 章 战后日本论坛对中国的认识路径——其线索及分析的方法
一 研究的课题与目的
二 综合杂志和论坛
三 认识中国的过程
四 认识过程的分析方法
五 本书的构成
第一章 战后日本论坛的中国观1945~1950年——日本战败、国共内战、美苏冷战
一 日本战败与国共内战——占领下的杂志媒体
二 中国论者的交替——从中国学学者到亲日共系的现代中国论者
三 战败——围绕战败责任、加害责任、战败处理
四 内战——日本论坛所反映的统一权力的全貌
五 冷战——美苏对立下的日中关系
附记 审查的实态——引自普兰吉文库的相关报道
六 党派色彩浓厚的左派言论
第二章 在中苏的“和平攻势”下动摇的日本论坛1951~1955年——席卷亚洲的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
一 透过“竹幕”看到的新中国
二 摸索日中交流途径——发表多样化中国论的中坚力量
三 以亚洲为据点,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增强话语权
四 与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和平共存
五 两极化的中国论
第三章 日中恢复邦交论的裂痕1956~1964年——斯大林批判、中苏对立、台湾海峡危机、中印纷争、核试验的考验
一 论坛杂志倍增与中国论的混乱
二 中国论骨干力量的进一步增加
三 从斯大林批判到中苏论争
四 台湾海峡危机、中印纷争、“大跃进”政策的失败
五 安保斗争到核试验成功
六 中国论中的五条裂痕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5~1968年——在日本登陆的中国革命
一 席卷言论界的“文化大革命”议论
二 被封锁的孤立的中国
三 学术文艺界的整风运动
四 出现在街头的红卫兵
五 “'大宅考察组'去中央”
六 “文化大革命”在日本登陆
七 多样化的“文化大革命”论
小结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9~1972年——从中国革命到亚洲革命
一 “文化大革命”论争从学术圈扩大到运动圈
二 与“文化大革命”同步的学生运动
三 从“文化大革命”到亚洲革命——日本经济侵略批判与“入管”斗争
四 内在的中国革命
五 “文化大革命”在日本的终结
六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论的特征及推移
第六章 日中复交及历史问题1971~1972年——以战争责任论为中心
一 成为历史问题萌芽的日中复交论
二 日中战争责任的“两分法”
三 实利主义、现实主义的日中复交论
四 道义主义的日中复交论
五 加害责任和对自虐史观的批判
六 作为历史问题起源的战争责任论
七 从日中复交论到历史认识问题
终 章 日本战后中国论的担纲者与论题——从综合刊物历年相关报道的推移看中国论的发展轨迹
一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二 中国论的核心人群及其发展变迁
三 中国论的论题与中国认识的变迁
四 战后日本对中国的不同解读
证言篇
总解说 新中国论者的人物肖像
1 石川滋 从学究派记者到宏观经济学者
2 竹内实 日中两国间的一身两人生
3 山极晃 进行当代研究的历史学者
4 野村浩一 来自论坛和学术核心层的发言
5 武藤一羊 寻求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6 冈部达味 中立的价值观,多层次的分析
7 本多胜一 为了解真相亲临日中战场
8 松尾文夫 察觉到美中友好的动向
9 北泽洋子 以北京为中心开展国际合作运动
10 中岛宏 在艰难条件下对中国“文化大革命”进行采访
11 小岛丽逸 自我批判自立经济论
12 中岛岭雄 席卷论坛的中国批判理论
13 西园寺一晃 处在日中友好与“文化大革命”的核心
14 加加美光行 为“亚洲的戏剧”而陶醉
15 津村乔 侵略战争的记忆与受到红卫兵热情的感染
著者后记
译者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年表(1945~1972年)
杂志投稿者索引
事项索引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出版四年后的2014年5月,笔者完成了本书的后续作品《当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从中日复交到天皇访华》,并与本书一样在新曜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本书分析了从1945年到1972年的24种日本论坛杂志上刊登的2554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了从1973年...

评分

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出版四年后的2014年5月,笔者完成了本书的后续作品《当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从中日复交到天皇访华》,并与本书一样在新曜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本书分析了从1945年到1972年的24种日本论坛杂志上刊登的2554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了从1973年...

评分

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出版四年后的2014年5月,笔者完成了本书的后续作品《当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从中日复交到天皇访华》,并与本书一样在新曜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本书分析了从1945年到1972年的24种日本论坛杂志上刊登的2554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了从1973年...

评分

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出版四年后的2014年5月,笔者完成了本书的后续作品《当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从中日复交到天皇访华》,并与本书一样在新曜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本书分析了从1945年到1972年的24种日本论坛杂志上刊登的2554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了从1973年...

评分

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出版四年后的2014年5月,笔者完成了本书的后续作品《当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从中日复交到天皇访华》,并与本书一样在新曜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本书分析了从1945年到1972年的24种日本论坛杂志上刊登的2554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了从1973年...

用户评价

评分

看了个上卷

评分

1,买了两年,刚粗粗翻了一遍,认真严谨,史料丰富。每读日本人的书,对日本的敬佩便会强化。2,日本社会对中国的主流观念还不明晰,一个可能的原因,当时中国自身的发展路径还不确定,双方的共识越来越难能可贵。3,反观中国,战后中国人关于日本观的学术著作,可以说几乎为零,可怜!

评分

很认真的研究。

评分

应该是战后日本传媒的中国观,从传播史角度整理出大量史料。

评分

令我特别感动的是读到始终有一批日本学者不断奔走,呼吁从国民层面反省战争罪行,以达到中日两国(当然还包括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真正的历史和解。然而,在国际政治的利益天平上,道义两字虽功在千秋,却难救近火。竹内好们为之高呼的国民道义议题,就如同被国际政治大潮和台湾问题的惊涛骇浪淹没一般,在首脑们仓促交握的双手中,若有若无,终究不了了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