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者】
黃仁宇(1918-2000),湖南長沙人,早年輾轉於求學、從軍之途,曾夢想成為中國的拿破侖,然而時代卻不允許有這樣的機緣;其後赴美研習曆史,於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齣大曆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曆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世間少瞭一個拿破侖,卻多瞭一個以其睿智打開人們視野的曆史學傢。
生前代錶作有《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曆史》等,身後結集有《現代中國的曆程》、《我相信中國的前途》。他傳奇性的一生以及大曆史觀的由來詳見自傳《黃河青山——黃仁宇迴憶錄》。
曆史學傢黃仁宇晚年思考結晶,透視百年中國曆史進程;
首次公開發錶兩篇黃仁宇未刊文章。
【編輯推薦】
1,名傢新品:本書集中收錄美籍華裔曆史學傢黃仁宇先生一係列以中國曆史與發展為主題的演講文字,可謂黃仁宇先生晚年學術思考的結晶。黃先生以其獨特的長時段、大視野的曆史觀透視百年中國曆史進程,探討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途徑,反映瞭一個曆史學傢的睿智和良知,給人啓發良多。
2,意義特彆:本書搜集增補黃仁宇先生《資本主義與負債經營》、《四個共識 :對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建議》、《我相信中國的前途》和《中國不再是個謎》四篇文字,其中後兩篇為首次公開發錶,對眾多喜愛黃仁宇作品的讀者朋友們來說,這不啻一份驚喜。
【評論推薦】
黃仁宇先生對近百年來中國進程的看法,很具曆史的識見,很有個人見解。當中對中國今後發展的觀點,很富啓發性。
——饒宗頤文化館館長 陳萬雄
這是一個流著中國血脈、有著中國心的海外學人對中國、對兩岸的洞若觀火,有著寄望、寬容的眼界,也有讀書人、史學人的迂與直。
——新浪微博讀者 晨昏對調黑闆報
黃仁宇的書並不是一般的曆史著作,也不隻是給學者專傢寫的,而是寫給大多數的中國人看的,時代感特彆強,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高王淩
我發現,曆史學者文風的改造固屬不易,在紮實的史料功夫基礎上有自己的深刻見解則更難。由此感到,黃先生實在不是一個易得的人材,不信,請在今天的中國史學傢中找齣這樣一個來!
——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 趙世瑜
黃仁宇以充滿魅力的筆調、獨特的措辭和豐富的想象力擄獲瞭廣大讀者的注目,他是20世紀中國曆史學傢中的一個異數。
——聯經齣版事業公司發行人 林載爵
《我相信中國的前途》,黃仁宇著,中華書局,2015年4月第1版。講座閤集,重復處甚多,歸納起來仍是大曆史觀,重歸納法而非演繹法,社會進步有賴數目化管理,中國近百年走過他國三百年曆程,“立”字型闡釋中國近代社會結構變革,對蔣及國府多所辯解,也提到曆史上存在的一...
評分《我相信中國的前途》,黃仁宇著,中華書局,2015年4月第1版。講座閤集,重復處甚多,歸納起來仍是大曆史觀,重歸納法而非演繹法,社會進步有賴數目化管理,中國近百年走過他國三百年曆程,“立”字型闡釋中國近代社會結構變革,對蔣及國府多所辯解,也提到曆史上存在的一...
評分《我相信中國的前途》,黃仁宇著,中華書局,2015年4月第1版。講座閤集,重復處甚多,歸納起來仍是大曆史觀,重歸納法而非演繹法,社會進步有賴數目化管理,中國近百年走過他國三百年曆程,“立”字型闡釋中國近代社會結構變革,對蔣及國府多所辯解,也提到曆史上存在的一...
評分【這是騰訊文化的采訪稿,我做瞭補充修改,刊齣時有所刪節,現將全文放在這裏,供大傢參考,謝謝。】 采訪人:陳文嘉(騰訊文化) 訪談者:徐衛東(中華書局) 黃仁宇逝去十五年,身後文字仍不寂寞。最近幾年,他的“新作”不時冒齣。 繼2011年《現代中國的曆程》在各大好書...
評分說起黃仁宇,許多讀者可能並不陌生。他的代錶作《萬曆十五年》有著廣泛的讀者群,甚至可以稱得上近30年來最著名的曆史著作。在這部書裏,黃仁宇所采用的對曆史進行切片分析,將政治、經濟、文化等用故事性的寫作展現齣來的寫作手法,曾給大陸曆史學寫作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與...
就算是一傢之言,人傢也是有理有據,能自圓其說之餘還有對國傢的深切關懷
评分黃仁宇倒是情商高,兩邊都不得罪…社會矛盾始於經濟問題,旺盛於意識形態,終於經濟問題…
评分黃仁宇再次讓我失望瞭,難道他2000年以後就沒有新東西瞭麼?
评分他的文風我不是太喜歡,在傢好幾次看不進去,隻是跳讀瞭幾篇感興趣的。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國民黨重塑瞭上層社會,共産黨重塑瞭下層社會,然後新中國用法律聯係瞭兩個層麵。
评分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句,什麼大曆史、數目字管理、道德代替法律、15寸降水綫一類,較《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曆史》無甚新意,如果看過瞭這2本,此書可不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