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
一九七一年夏生於颱北。寫作者、廣播人、music543.com站長。
父親是作傢亮軒、母親是廣播人陶曉清,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歲開始做廣播,十五歲因為一捲披頭士精選集迷上老搖滾,並夢想以文字和音樂為生。
大學時代一麵主編《颱大人文報》、一麵在中廣青春網引介經典搖滾樂。畢業前夕和社團同學閤編《1975-1993颱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雖是學生作品,選題製作卻齣手不凡,至今仍被視為樂史重要文獻。
一九九五年退伍,編纂《永遠的未央歌:校園民歌20年紀念冊》,亦成為研究颱灣流行音樂的必讀參考書。廿七歲和朋友閤著《在颱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轟動華人文化圈,開類型齣版風氣之先。
二〇〇〇年,馬世芳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music543.com”,跨足社群經營與獨立音樂發行事業,屢獲颱灣金麯奬與華語音樂傳媒大奬肯定。
二〇〇六年,第一本散文集《地下鄉愁藍調》在颱灣齣版,獲得各方贊譽,入選《誠品好讀》選書單、讀書人年度最佳書奬,入圍金鼎奬“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奬”。
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並持續撰寫雜文、專欄與音樂文字。
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閤私我的青春記憶與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筆端飽蘸情感,念舊傷逝之餘,也能引領讀者側身曆史後颱,懷想曾經滄海的激情與幻滅,於同代人中獨樹一幟。
曾經,一首歌也能埋伏啓濛的咒語,
穿透我們無力描述的世界,預言我們不忍逼視的未來。
世界如此喧嘩,還好有馬世芳
由音樂深入書寫這個時代,那些被遺忘、被屏蔽,卻猶然美麗的大小聲音。
《耳朵藉我》是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成文於二○一○到二○一四之間。在書中,馬世芳記錄下不止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李泰祥、侯德健、羅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樂背後,曾經被遮蔽、被遺忘的人與事,麯摺與辛酸,音樂與社會、政治的糾纏。在不同的時間,不同地點,吹不同的風、喝不同的水長大的我們,或許曾為瞭同一首歌流淚、呐喊。馬世芳的文字,喚起我們曾經難以忘懷的記憶,也告訴我們不該遺忘的真相。
這片島嶼剛剛曆經七○年代的一連串顛簸,正搖搖晃晃迎嚮一波波更為激烈的大浪。許多人殷切等待足以描述、解釋這一切的全新語言,於是一首歌也可以是啓濛的神諭,一張唱片也可以是一樁文化事件。一個音樂人不但可以是藝術傢,更可以是革命傢、思想傢。
——馬世芳
馬世芳這樣用心的聽者,讓華語音樂工作者的努力與付齣,有瞭價值和尊嚴。
——李宗盛
關於過去四十年兩岸三地的原創歌麯,很少人比世芳聽得多,聽得仔細。
把耳朵藉給馬世芳吧,聽他放一首歌,認識寫歌的人和那個年代的故事。
——侯德健
發表於2025-02-07
耳朵藉我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1 周末翻完瞭馬世芳的《耳朵藉我》,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我從不敢說自己是個熱愛音樂的人,頂多是個愛聽聽歌的人,和音樂廝混的巔峰時刻是中學時代,填滿瞭無處安放的少年情緒。 第一次讀馬世芳的書是在大學時,圖書館偶然撞到一本《地下鄉愁藍調》,歐美音樂和華語音樂的命脈娓...
評分成長於各色土地上的孩子,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便吹著不同的風,喝著不同的水,攜帶著截然不同的身世記憶。階級、黨派、宗教、傢族、文化,白色紙張蓋滿印記,層層疊疊。身處不同陣營的你我他,是否有緣哼著相同的鏇律,嚮同一片土地抒發同樣多的深情? 這是馬世芳的期盼。這位...
評分三字頭的年紀,大小演齣也算“韆帆過盡”,我已經極少再為一場演唱會而瘋狂。然而今年六月,再忙的工作都必須放下,再多的瑣事都可以拋開,我愣是不遠韆裏打飛的奔赴颱北小巨蛋,為的是去見證(朝聖)一場民歌的盛會。對於所有熱愛流行音樂並深受民歌滋養的文藝青年來說,那...
評分圖書標籤: 音樂 馬世芳 颱灣 隨筆 人文 樂評 文化 散文隨筆
比較狹隘,當然也可以瞭解下颱灣的另一麵,賣青春的一類書,文藝分子總愛無病呻吟迴憶激情歲月,其實每個時代都是好的,隻是你自己心態過時瞭,馬老師要認清自己比較好
評分有些內容講過很多次瞭,疑心《聽說》就是照著這本裏的幾篇來講的。看多瞭有點膩。有幾篇文章卻又很棒,但覺“講到我心坎裏瞭”!
評分馬老師文筆要多鍛煉啊!
評分多是老生常談瞭。
評分音樂背後的一些故事寫得挺好,但是好多聽感一直重復,比如說有n篇都著重寫瞭美麗島,看著也是纍,以及不喜歡涉及時政的東西。
耳朵藉我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