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托尼·朱特(1948-2010)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以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
1995年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研究欧洲问题。经常为《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等撰稿。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并非完美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思虑二十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认为是“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学者评论〗
◆托尼•朱特是拥有广泛倾听者的权威,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
——尼尔•弗格森(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史学家,也是同代人中最敢言的公共知识分子。
——拉希德·卡利迪(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托尼·朱特拥有作为旁观者却仍投身其中的优秀传统,是参与政治事务同时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知识分子。
——蒂莫西·加顿·阿什(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
◆托尼·朱特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看到并传达宏大的图景,同时,还能深入这件事情的核心,大多数专业学者两者都做不到,他们只在这两者之间飘着。但朱特既能够谈论这个大图景,又能阐释在当下它为何重要。
——马克·里拉(著名思想史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教授)
◆与自己辩论,尤其是与自己的激情辩论,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的标志。朱特只要一息尚存便从未停止思索。……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政治评论家)
【译者简介】
杜先菊
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转至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完成博士学位。曾在希伯来大学、哈佛大学进修和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东历史与外交、中国和以色列外交关系史等。译有《以色列现代史》等,著有《中国以色列外交关系史》。
发表于2025-02-25
沉疴遍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沉疴遍地,病魔肆虐,财富聚集,众生危亡。” 托尼•朱特以18世纪英国剧作家奥利弗•哥德史密斯的作品《荒村》(1770年)中的句子作为《沉疴遍地》的题记,渗透着一位历史学家对当今世界现实状况的忧患意识。作者托尼•朱特,是当代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
评分季风书讯7月末开始连续几期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托尼.朱特(Tony Judt)的《重估价值》,而《重估价值》这本书的介绍是从去年出版朱特的另一本书《沉疴遍地》(英文名Ill Fares the Land)开始谈起的,以前似乎也听说过这本书,于是从亚马逊网购了此书,近期抽空读完了。 托尼.朱特...
评分果然大家都是既偏执又混乱的人,作者在寻找左派缘起的时候尤为纠结,以至于得出了“激进主义从来就是有关保存有价值的过去”这样的结论。既然自由和安全是嵌合体,政治的务实主义意味着安全比自由更重要,那他又有何权利把新保批得一无是处呢?全书从头到尾都在为社民主义正名...
评分刊《南都周刊》 相信大家都对《战后欧洲史》那广阔的视野和睿智的思考所震撼,作为战后最为著名而又颇受争议的欧洲问题专家,加上其一贯持有的普世价值和批判立场,托尼·朱特的著作总是能够带给读者深邃的思考。在他瘫痪之后,托尼·朱特也未曾放弃对历史的反思和...
评分《沉疴遍地》小感 Azure 记得是在南京的一家极大的独立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在书海里漂浮的时候,《沉疴遍地》它包装朴素,没有任何广告包装,书名带着一丝沉重,伤感,静静的躺在一角。 我呢,时常被一些新颖的小说,立意不凡的...
图书标签: 托尼·朱特 社会学 历史 社科 社会 政治 美国 哲学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在《沉疴遍地》中,我们时代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托尼·朱特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面前这个危险而混乱的境地的。朱特巧妙地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凝聚成了富有洞见、通向解脱的思考。
2008年的经济崩溃已经证明,界 定战后欧美生活 的社会契约——对安全、稳定和公正的保障——不再坚如磐石;事实上,它已经不再是公共话语的组成部分。朱特摒弃了极右派虚无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已经原形毕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表达我们共同需求的语言。要找到出路,我们必须着眼于最近的历史和行动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公平的价值应当高于纯粹的效率。
这本书奇迹般地简短、智慧、清晰、充满激情,对过去和现在都有深入的洞见,以睿智犀利的语言指引我们正视社会弊病,重新思索自身的责任。任何对这个世界心存希望的人都能从中找到理性的光芒。
【媒体及学者评论】
◆一部小而极具穿透力的作品……如果说《沉疴遍地》读起来有时像毕业典礼演讲词的话,那它也是一篇充满理想主义的演讲词——洗练、冷静,道德论述凌厉严苛。
——《纽约时报》
◆朱特在这本书里对现代政治提出了真正的疑问。
——《卫报》
◆这本书撕掉了政治标签,洞察其背后的实质。
——《华盛顿时报》
◆《沉疴遍地》是一个开始,它开启了一场必将到来的重要辩论。
——《新政治家》
◆仔细阅读朱特这部重要的著作,可能会帮助我们重新发现和关注我们非常需要的声音—— 一种对公共信念的道德视野和语言。
——约翰·凯恩,雷吉斯大学宗教研究退休教授
◆《沉疴遍地》是一篇政治道别词,浓缩了托尼·朱特对20世纪历史与意识形态之兴衰存亡的毕生思考。……他将自己的广博智慧统统写进了这本篇幅短小的书中,而我们欠他太多感谢。
—— 乔治·西亚拉巴,著名评论家
单纯是自己不感兴趣
评分【藏书阁打卡】作为一个从小缺乏经济学、政治学教育的人,看下来需费好些气力,恍惚间就看完了。托尼·朱特在书中写到,“在不平等及其弊病中生存是一回事,而陶醉于其中又是另一回事。” 不知道我们是否生活在错误的世界里。该书更像是作者想到哪写到哪,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政治倾向,有足够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身是一本呼吁性的书,于我思路上具有启发,从经济、政治的角度看世界。这世界的弊病在于一边呐喊一边退缩。嗯,虽然我没有完全看懂,但还是推荐。另外感觉在翻译这块,社科类是重灾区吧?!
评分大开大合的梳理
评分所有制度中,作者认为社会民主主义是最成功的,最宜人的。 它是计划和自由经济一定比例的结合体,好比把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按比例混合。 大家不知道的是,被艳羡的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为了维持现有的福利比例,用它特有的手段控制着人口的增加。 西方民主国家真正恐惧的是对无法控制的变化的恐惧;对失去工作的恐惧;对资源分配日益不平等的情况下输给他人的恐惧。可以引申到最近美国对中国强大的恐惧。 书中专门一节叙述铁路私有化,对比我们的高铁系统,即使公有化的欧洲的铁路系统也是差强人意。唯一一次从德国到瑞士坐火车经历了晚点,直达变转车,速度慢。从因特拉肯到少女峰短短一段私人盘山铁路的车费是天价,真是一言难尽。 再吐槽一下翻译,读起来真是费力啊。
评分“时代的精神状况”系列中较好的一本,其他几本大抵是演讲、访谈、书评、专栏文章凑成的集子,缺乏系统性,唯这本是作者专冲着一个题目而写,这个题目就是:最近三十年西方财富有增无减,可为什么贫富差距却越来越惊人?作者的分析逻辑脉络清晰: 撒切尔里根全面拥抱自由市场而抛弃了“福利国家”政策,其经济原因是“有形之手”的掣肘和共产主义国家经济的窘境,思想方面则是60、70年代个人主义兴起使更为年轻的人们对公共议题不再感兴趣,“原子”时代公民参与政治意愿降低,集体主义的“福利国家”难以为继。作者对此态度明确,支持凯恩斯而反对哈耶克。他认为自由市场本身既无法产生美德(结合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又不必然顺理成章地带来政治自由(以中国为例),在“利润—效率”上也不能自圆其说。作者提议重新定义(寻回)“利
沉疴遍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