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发表于2024-12-22
重访灰色地带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读了一些专著,最喜欢写这本书的评论了。 其一,逻辑极其清晰而连续,导言篇作者已经把他的立意、思考视角和研究缘由都说得非常明白,读了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其二,言简意赅,正如他在后记中说,“表达和做人一样,一定要保持简单”。 其三,独创性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传播学著...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二刷(一)】 灰色地带,并不是模糊不清,即褒非贬的确定话语,而是被主流话语所抛弃,所掩盖,被我们熟视无睹的链接部分。 教材中多以一种编年史式,里程碑式或者焦点人物式的话语呈现,而很少关注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二刷《重访灰色地带》,希望再次发现新的视角。 在传播思...
图书标签: 传播学 刘海龙 新闻传播学 传播学史 传播思想史 思想史 新闻出版传播 新闻/传播/媒体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一部关于传播学学术史的圈点勾画,拾起一些“灰色地带”里模棱两可的学术碎片。可读、易读,授人以渔。传播学研究,如何把应用取向和理论取向较为和谐地勾连(如果可以这样使用这种说法)?如何激发学术的想象力?中国语境下的传播学研究,的确面临着工具理性驱使、理论建构不足的困境。这使得“本土”传播学研究面临着极大挑战。读罢,陷入深思,询问自己,到底想做何种传播学研究,是否真挚地热爱这一门学科,想在理论上有何建树?无法回答,深知自己思辨力不足,方法论不过关,空有决心,最关键的还在于读书太少。
评分老师将灰色地带里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学派、学者都生动起来。读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被认为是常识的传播学认识,其实都忽视了灰色地带,成了教材段落;对于很多现实问题都一针见血地指出,并给出了思考或建议。特别是,对历史或现实中大某些观点,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老师都会给出清晰地论证,给出事实支撑自己的论述。最后,老师在后记中表达了对孩子的感谢“他们时刻提醒我表达和做人一样,一定要保持简单”,真的是这样。
评分坦白来说,初看这本书,许多地方都充斥着莫名其妙的掉书袋式引用,除了能够证明作者阅读量大之外意义不大。这一点倒是跟胡翼青真的很像。但这本书往后看,的确有诸多洞见,尤其是揭示了传播学在学科化过程中,国界、政治、思潮、观念、运动、团体、制度、世代、人事等诸要素之间的纠葛和周旋,呈现传播研究这门“学科”的诡异身份和中国传播研究的先天畸形。
评分这个分不好打啊。。。感觉刘老师还能做到更好。书的结构还是有点散,像论文集。这么看的话8.5左右。 但是,某种角度讲,此书在学科内具有革命意义,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所以还是给五星吧!
评分传播思想史研究的范本,真问题、重考据、有论争、简洁有力
重访灰色地带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